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2.1.1 互联网金融 | 第14页 |
2.1.2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概念 | 第14-15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2.1 国外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2.2 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3 消费者行为相关理论 | 第17-22页 |
2.3.1 理性行为理论(TRA) | 第18页 |
2.3.2 计划行为理论(TPB) | 第18-19页 |
2.3.3 技术接受模型(TAM) | 第19-20页 |
2.3.4 第二代技术接受模型(TAM2) | 第20-21页 |
2.3.5 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模型)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研究模型设计与假设 | 第23-34页 |
3.1 UTAUT原始模型的研究框架与相关假设 | 第23-25页 |
3.1.1 绩效期望与购买意愿 | 第23页 |
3.1.2 努力期望与购买意愿 | 第23-24页 |
3.1.3 社会影响与购买意愿 | 第24页 |
3.1.4 绩效期望的中介效应 | 第24-25页 |
3.1.4.1 绩效期望对努力期望与购买意图 | 第24页 |
3.1.4.2 绩效期望对社会影响与购买意图 | 第24-25页 |
3.1.5 便利条件与购买行为 | 第25页 |
3.1.6 购买意愿与购买行为 | 第25页 |
3.2 新增变量的相关假设的提出 | 第25-27页 |
3.2.1 产品认知度与购买意愿 | 第25-26页 |
3.2.2 感知风险与购买意愿 | 第26页 |
3.2.3 个体创新性与购买意愿 | 第26-27页 |
3.3 变量研究假设 | 第27-32页 |
3.3.1 预测变量 | 第27-30页 |
3.3.2 中介变量和因变量 | 第30-31页 |
3.3.3 调节变量(性别、经验) | 第31-32页 |
3.4 研究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第4章 问卷设计与前测 | 第34-42页 |
4.1 潜变量的测量 | 第34-35页 |
4.2 问卷设计与前测 | 第35-41页 |
4.2.1 问卷结构设计 | 第35-36页 |
4.2.2 问卷前测 | 第36-41页 |
4.2.2.1 前测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第36-37页 |
4.2.2.2 前测样本数据的信度分析 | 第37-38页 |
4.2.2.3 前测样本数据的效度分析与因子分析 | 第38-41页 |
4.2.3 前测问卷的修正 | 第41页 |
4.3 正式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数据收集与实证分析 | 第42-54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5.2 信度分析 | 第43-44页 |
5.3 效度分析 | 第44-46页 |
5.4 模型评价 | 第46-47页 |
5.4.1 模型参数估计 | 第46-47页 |
5.4.2 模型拟合程度评价 | 第47页 |
5.5 模型修正 | 第47-48页 |
5.6 绩效期望的中介作用 | 第48-50页 |
5.7 调节变量的检验 | 第50-53页 |
5.7.1 性别的检验 | 第50-51页 |
5.7.2 经验的检验 | 第51-52页 |
5.7.3 假设验证结果以及解释 | 第52-53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54-58页 |
6.1 研究结论和建议 | 第54-56页 |
6.1.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6.1.2 建议 | 第55-56页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第56-58页 |
6.2.1 研究局限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62-64页 |
附录2 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