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的姿态--第六代电影中的亚文化现象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亚文化的概念与"第六代"的命名 | 第10-21页 |
·何谓亚文化? | 第10-14页 |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强调亚文化的"差异性" | 第10-11页 |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强调亚文化的"抵抗性" | 第11-12页 |
·后亚文化研究:强调亚文化的"消费性" | 第12-13页 |
·总结:究竟什么是亚文化 | 第13-14页 |
·谁是"第六代"? | 第14-21页 |
·"第六代"的命名 | 第14-17页 |
·与亚文化的关系 | 第17-21页 |
2 抵抗:第六代电影的精神内核 | 第21-32页 |
·抵抗的主体 | 第21-25页 |
·摇滚乐手:躁动的青年 | 第21-23页 |
·同性恋者:被压抑的生命 | 第23-24页 |
·先锋艺术家:孤独的理想主义者 | 第24-25页 |
·抵抗的对象 | 第25-32页 |
·灵魂的枷锁 | 第26-27页 |
·异性恋霸权 | 第27-29页 |
·人的异化 | 第29-32页 |
3 抵抗的美学:第六代电影的影像风格 | 第32-42页 |
·纪实美学 | 第32-36页 |
·原生态的场景空间 | 第33-34页 |
·非职业演员的表演 | 第34-35页 |
·冷静、客观的镜头语言 | 第35-36页 |
·身体美学 | 第36-39页 |
·身体与暴力 | 第36-37页 |
·身体与自虐 | 第37-38页 |
·身体与排泄 | 第38页 |
·身体与性爱 | 第38-39页 |
·怀旧美学 | 第39-42页 |
·时间之维:回忆的视角 | 第40-41页 |
·空间之维:城与人的还原 | 第41-42页 |
4 抵抗的接受:遭遇想象性建构 | 第42-49页 |
·影片的当代境遇:来自东西方的双重误读 | 第42-46页 |
·国际电影节上的无限风光 | 第42-44页 |
·中国本土的地下生存 | 第44-46页 |
·抵抗的消解:仪式抵抗 | 第46-49页 |
·抵抗是一种仪式 | 第46-47页 |
·仪式具有"表演性"特征 | 第47页 |
·"表演性"特征带来抵抗的自我消解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