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前言 | 第11-12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分类 | 第12页 |
1.2.2 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1.2.3 植被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 | 第14-17页 |
1.2.4 土壤抗冲性的测量方法与衡量指标 | 第17-18页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7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2.2.2 土壤抗冲性测量 | 第21-23页 |
2.2.3 土壤理化性质测量 | 第23页 |
2.2.4 根系测量 | 第23-24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3章 不同生长期和不同土层的草被根系特征 | 第27-49页 |
3.1 不同生长阶段的植被状况 | 第27-28页 |
3.2 不同生长期的根系特征 | 第28-39页 |
3.2.1 不同生长期根系总体特征 | 第28-30页 |
3.2.2 不同生长期各径级根系特征 | 第30-39页 |
3.3 不同土层深度根系特征 | 第39-46页 |
3.3.1 不同土层深度根系总体特征 | 第39-42页 |
3.3.2 不同土层深度各径级根系特征 | 第42-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4章 不同生长期和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 第49-55页 |
4.1 土壤容重的变化 | 第49-50页 |
4.1.1 不同生长期的土壤容重 | 第49页 |
4.1.2 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容重 | 第49-50页 |
4.2 土壤有机质变化 | 第50-52页 |
4.2.1 不同生长期的土壤有机质 | 第50-51页 |
4.2.2 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质 | 第51-52页 |
4.3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 | 第52-54页 |
4.3.1 不同生长期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 第52-53页 |
4.3.2 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不同草被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 第55-63页 |
5.1 土壤冲刷过程 | 第55-58页 |
5.1.1 表层土壤的冲刷特征 | 第55-56页 |
5.1.2 次表层土壤的冲刷特征 | 第56页 |
5.1.3 底层土壤的冲刷特征 | 第56-57页 |
5.1.4 单位时间土壤冲失量与冲刷时间的关系 | 第57-58页 |
5.2 不同生长期的土壤抗冲性 | 第58-60页 |
5.3 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抗冲性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 第63-79页 |
6.1 根系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页 |
6.2 根系参数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66页 |
6.2.1 根系参数与土壤容重的关系 | 第63-64页 |
6.2.2 根系参数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关系 | 第64-65页 |
6.2.3 根系参数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 第65-66页 |
6.3 根系与土壤抗冲性的相关性 | 第66-70页 |
6.3.1 黑麦草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 第66-69页 |
6.3.2 紫花苜蓿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 第69-70页 |
6.4 各径级根系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 第70-73页 |
6.4.1 黑麦草各径级根系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 第70-73页 |
6.4.2 紫花苜蓿各径级根系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 第73页 |
6.5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 第73-76页 |
6.5.1 黑麦草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抗冲性的关系 | 第73-75页 |
6.5.2 紫花苜蓿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抗冲性的关系 | 第75-76页 |
6.6 植被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抗冲性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76-77页 |
6.6.1 黑麦草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抗冲性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76-77页 |
6.6.2 紫花苜蓿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抗冲性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77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3页 |
7.1 结论 | 第79-80页 |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附图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