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耐中高温采油菌种采油性能研究

摘要第4页
第一章 前言第8-22页
    1.1 微生物采油技术简介第8-9页
    1.2 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历程和研究概况第9-11页
        1.2.1 国外研究概况第9-10页
        1.2.2 国内研究概况第10-11页
    1.3 微生物采油研究的最新进展第11-13页
        1.3.1 分子生物技术第11-12页
        1.3.2 示踪剂技术第12-13页
    1.4 微生物采油技术原理第13-15页
    1.5 耐热油藏微生物采油的研究概况和分类第15-17页
        1.5.1 耐热微生物采油的研究概况第15-16页
        1.5.2 耐热微生物的分类第16-17页
    1.6 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第17-19页
    1.7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第19-22页
第二章 耐中高温采油菌的初步分离和筛选第22-32页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2-24页
        2.1.1 实验材料第22-23页
        2.1.2 实验方法第23-24页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4-29页
        2.2.1 菌落的形态学鉴定结果第24-25页
        2.2.2 耐中高温采油菌的初步筛选结果第25-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2页
第三章 菌株的分类鉴定第32-38页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2-33页
        3.1.1 实验材料第32页
        3.1.2 实验方法第32-33页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3-36页
        3.2.1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结果第33页
        3.2.2 16SrDNA比对结果第33-3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6-38页
第四章 采油微生物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第38-50页
    4.1 实验材料第38页
        4.1.1 实验仪器第38页
        4.1.2 实验菌株第38页
    4.2 实验方法第38-41页
        4.2.1 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培养基优化第38-40页
        4.2.2 菌株最适生长条件的测定第40-41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1-48页
        4.3.1 菌株产表面活性剂培养基的优化结果第41-46页
        4.3.2 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结果第46-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菌种在中高温下的采油性能研究第50-58页
    5.1 实验材料第50页
        5.1.1 实验仪器第50页
        5.1.2 选用菌种和培养基第50页
    5.2 实验方法第50-53页
        5.2.1 细菌在45℃的生长曲线的测定第50页
        5.2.2 所选微生物对长链烷烃的降解能力的验证第50-51页
        5.2.3 两株采油菌的简化模拟岩芯实验第51-52页
        5.2.4 两株采油菌对原油凝固点的影响第52页
        5.2.5 两株采油菌对原油粘度的影响第52-53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3-57页
        5.3.1 45℃温度下两株菌的生长曲线的测定第53-54页
        5.3.2 微生物对长链烷烃降解能力的结果第54-55页
        5.3.3 简易岩芯实验的结果第55-56页
        5.3.4 两株采油菌对原油凝固点的影响第56页
        5.3.5 两株采油菌对原油粘度的影响第56-57页
    5.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结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根际土微生态环境对陕西樱桃树“黑疙瘩”病影响探究
下一篇:羌活与宽叶羌活的种间基因流和物种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