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经纬仪伺服控制系统软件复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软件复用的概念 | 第9-10页 |
1.2 软件复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 第10-11页 |
1.3 软件复用的层次 | 第11-12页 |
1.4 软件复用的分类 | 第12-14页 |
1.5 软件复用的意义 | 第14页 |
1.6 软件复用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第2章 软件构件技术 | 第16-27页 |
2.1 软件构件技术简介 | 第16-21页 |
2.1.1 构件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2 构件的分类 | 第17-18页 |
2.1.3 构件的特点 | 第18-20页 |
2.1.4 构件的构造原则 | 第20页 |
2.1.5 基于构件的软件复用的困难 | 第20-21页 |
2.2 构件适合软件复用的原因 | 第21-22页 |
2.2.1 构件内部适应性 | 第21页 |
2.2.2 构架内部适应性 | 第21-22页 |
2.3 可复用的构件 | 第22-24页 |
2.4 可复用构件分析和设计 | 第24-25页 |
2.5 可复用构件开发方法与步骤 | 第25-27页 |
第3章 伺服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27-61页 |
3.1 伺服控制系统实现功能 | 第27-29页 |
3.2 伺服控制软件主要任务 | 第29页 |
3.3 运行环境和支撑环境 | 第29-30页 |
3.4 光电经纬仪伺服控制系统CSCI级设计决策 | 第30-31页 |
3.5 软件复用总体设计 | 第31-32页 |
3.6 系统初始化模块 | 第32-37页 |
3.6.1 系统及GPIO初始化 | 第32-33页 |
3.6.2 串口初始化 | 第33-35页 |
3.6.3 PWM初始化 | 第35-36页 |
3.6.4 中断初始化 | 第36页 |
3.6.5 伺服系统常数初始化 | 第36-37页 |
3.7 工作过程控制模块 | 第37-46页 |
3.7.1 寻零过程处理设计 | 第37-39页 |
3.7.2 单杆跟踪过程处理设计 | 第39-40页 |
3.7.3 数引跟踪过程处理设计 | 第40-41页 |
3.7.4 红外跟踪过程处理设计 | 第41-42页 |
3.7.5 可见跟踪过程处理设计 | 第42-44页 |
3.7.6 TPS过程处理 | 第44页 |
3.7.7 H桥实现 | 第44-45页 |
3.7.8 输出模块 | 第45-46页 |
3.8 串行通讯及数据处理模块 | 第46-56页 |
3.8.1 编码器数据接收及处理 | 第47页 |
3.8.2 编码器数据接收 | 第47页 |
3.8.3 位置数据处理 | 第47-48页 |
3.8.4 速度数据处理 | 第48-49页 |
3.8.5 红外数据接收及处理 | 第49-50页 |
3.8.6 可见数据接收及处理 | 第50-51页 |
3.8.7 主控串行通讯 | 第51页 |
3.8.8 主控数据接收及处理 | 第51-52页 |
3.8.9 单杆数据处理 | 第52页 |
3.8.10 数引数据处理 | 第52-53页 |
3.8.11 主控数据发送及处理 | 第53-54页 |
3.8.12 工作模式切换 | 第54-55页 |
3.8.13 TPS数据接收及处理 | 第55-56页 |
3.9 控制参数计算模块 | 第56-61页 |
3.9.1 方位速度环计算 | 第56-57页 |
3.9.2 俯仰速度环计算 | 第57-58页 |
3.9.3 方位位置环计算 | 第58-59页 |
3.9.4 俯仰位置环计算 | 第59-61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4.1 总结 | 第61页 |
4.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