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15-21页 |
2.1 城市水资源的定义及特征 | 第15-16页 |
2.1.1 城市水资源的定义 | 第15页 |
2.1.2 城市水资源的特征 | 第15-16页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8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2.2.2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基本概念和涵义 | 第17-18页 |
2.3 资源科学理论 | 第18-21页 |
2.3.1 资源产业的内涵 | 第18-19页 |
2.3.2 资源科学理论的研究进展和任务 | 第19-20页 |
2.3.3 水资源比较优势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南昌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 第21-32页 |
3.1 南昌市需水预测 | 第21-28页 |
3.1.1 生活需水预测 | 第21-23页 |
3.1.2 生产需水预测 | 第23-27页 |
3.1.3 生态需水预测 | 第27-28页 |
3.1.4 总需水预测 | 第28页 |
3.2 南昌市供需水平衡分析 | 第28-30页 |
3.2.1 需水趋势分析 | 第28-29页 |
3.2.2 供需矛盾分析 | 第29-30页 |
3.2.3 应对策略分析 | 第30页 |
3.3 南昌市供水水污染环境分析 | 第30-32页 |
3.3.1 南昌市水污染环境分析 | 第30-31页 |
3.3.2 南昌市水污染解决对策 | 第31-32页 |
第4章 南昌市给水管网承载力分析 | 第32-49页 |
4.1 城市给水管网承载力的定义与内涵 | 第32-33页 |
4.2 南昌城市管网供水现状分析 | 第33-34页 |
4.3 城市给水管网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40页 |
4.3.1 层次结构的建立 | 第34-36页 |
4.3.2 指标解释及量化 | 第36-40页 |
4.4 层次分析法(AHP)赋权 | 第40-43页 |
4.4.1 准则层权重计算 | 第40页 |
4.4.2 指标层权重计算 | 第40-41页 |
4.4.3 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及各指标权重计算 | 第41-43页 |
4.5 建立层次-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模型 | 第43-46页 |
4.6 模型结果及评价分析 | 第46-49页 |
4.6.1 现状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6.2 预测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第5章 南昌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 第49-53页 |
5.1 供水水量安全 | 第49-50页 |
5.1.1 广泛宣传,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 第49页 |
5.1.2 推广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 第49-50页 |
5.2 供水水质安全 | 第50-51页 |
5.2.1 加强饮水水源保护 | 第50页 |
5.2.2 改善城市污水和污水处理设施 | 第50页 |
5.2.3 统一排放标准,加强对宣传制度的监测 | 第50页 |
5.2.4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 第50-51页 |
5.3 其他建议 | 第51-53页 |
5.3.1 要从国家的高度建立市场经济调控制度 | 第51-52页 |
5.3.2 完善法律制度,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第52页 |
5.3.3 明确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实现宏观的统一管理 | 第52-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53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