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 ABSTRACT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1.3.2 创新点 | 第20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农作物秸秆系数、加工副产物系数和收集系数取值研究 | 第22-29页 |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2.2.1 田间作物秸秆系数 | 第22-23页 | 
| 2.2.2 作物加工副产物系数 | 第23页 | 
| 2.2.3 可收集系数 | 第23页 |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 2.3.1 田间作物秸秆系数的确定 | 第23-25页 | 
| 2.3.2 加工副产物系数的确定 | 第25-26页 | 
| 2.3.3 可收集系数的确定 | 第26-27页 | 
| 2.4 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山西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估算及时空分布 | 第29-43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 3.1.1 数据来源 | 第29页 | 
| 3.1.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0-41页 | 
| 3.2.1 秸秆资源量的估算 | 第30-31页 | 
| 3.2.2 秸秆资源量的时间变化 | 第31-34页 | 
| 3.2.3 秸秆资源量的空间分布 | 第34-41页 | 
| 3.3 小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山西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评价 | 第43-48页 | 
| 4.1 研究方法 | 第43页 | 
| 4.1.1 可收集资源量的估算方法 | 第43页 | 
| 4.1.2 评价指标 | 第43页 |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3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 4.2.1 可收集资源量的估算 | 第43-44页 | 
| 4.2.2 秸秆资源的评价指标 | 第44页 | 
| 4.2.3 秸秆结构差异 | 第44-45页 | 
| 4.3 山西省秸秆资源的综合评价 | 第45-46页 | 
| 4.4 小结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山西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建议 | 第48-56页 | 
| 5.1 研究方法 | 第48页 |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 5.2.1 不同秸秆种类的利用现状 | 第48-49页 | 
| 5.2.2 不同地区秸秆的利用现状 | 第49页 | 
| 5.2.3 不同利用方式现状 | 第49-52页 | 
| 5.3 建议 | 第52-5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 6.1.1 相关系数的取值 | 第56页 | 
| 6.1.2 秸秆资源量的估算 | 第56页 | 
| 6.1.3 秸秆资源量的时空分布 | 第56-57页 | 
| 6.1.4 秸秆资源的综合评价 | 第57页 | 
| 6.1.5 山西省秸秆利用现状及建议 | 第57页 |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附表 | 第63-88页 | 
| 附表1 1949-2013年山西省各县市农作物秸秆产量(万t) | 第63-66页 | 
| 附表2 1949-2013年山西省各县市玉米秸秆量(万t) | 第66-69页 | 
| 附表3 1949-2013年山西省各县市小麦秸秆量(万t) | 第69-72页 | 
| 附表4 1949-2013年山西省各县市杂粮秸秆量(万t) | 第72-75页 | 
| 附表5 1949-2013年山西省各县市豆类秸秆量(万t) | 第75-78页 | 
| 附表6 1949-2013年山西省各县市薯类秸秆量(万t) | 第78-81页 | 
| 附表7 1949-2013年山西省各县市油料秸秆量(万t) | 第81-84页 | 
| 附表8 2013年山西省秸秆资源量的评价指标 | 第84-87页 | 
| 附表9 秸秆结构聚类分析结果 | 第87-8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