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两株溶藻菌对铜绿微囊藻溶藻效果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8页
    1.1 水体富营养化第14-15页
    1.2 水华爆发的成因第15-16页
        1.2.1 自然因素第15-16页
        1.2.2 人为因素第16页
    1.3 水华的危害第16-17页
    1.4 水华的防治措施第17-21页
        1.4.1 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第17-18页
        1.4.2 水华的治理措施第18-21页
    1.5 溶藻细菌的研究进展第21-28页
        1.5.1 溶藻细菌的种类和分离方法第22-23页
        1.5.2 溶藻细菌溶藻方式的研究第23-25页
        1.5.3 溶藻机理第25-26页
        1.5.4 溶藻剂的开发与应用第26-27页
        1.5.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28页
第二章 溶藻细菌的分离与鉴定第28-39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8-33页
        2.1.1 材料第28-29页
        2.1.2 实验方法第29-33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3-37页
        2.2.1 细菌的分离纯化第33页
        2.2.2 菌株液体培养基的选择第33-34页
        2.2.3 溶藻细菌的筛选第34-35页
        2.2.4 溶藻细菌的鉴定第35-37页
    2.3 讨论第37-38页
        2.3.1 溶藻菌的分离纯化第37页
        2.3.2 铜绿微囊藻溶藻菌液体培养基的选择第37页
        2.3.3 铜绿微囊藻溶藻菌的溶藻效果第37-38页
        2.3.4 铜绿微囊藻溶藻菌的种类。第38页
    2.4 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不同因素对两种溶藻细菌溶藻效果的影响第39-48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39-40页
        3.1.1 材料第39页
        3.1.2 实验方法第39-4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0-46页
        3.2.1 不同浓度菌液对微囊藻溶藻效果的影响第40-42页
        3.2.2 不同菌龄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42-44页
        3.2.3 不同藻生长时期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44-46页
    3.3 讨论第46-47页
        3.3.1 不同浓度菌液对微囊藻溶藻效果的影响第46页
        3.3.2 不同菌龄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46页
        3.3.3 不同藻生长时期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46-47页
    3.4 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两种溶藻菌的溶藻机理第48-62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48-50页
        4.1.1 材料第48页
        4.1.2 实验方法第48-50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0-59页
        4.2.1 两株溶藻菌溶藻方式的研究第50-52页
        4.2.2 两株溶藻菌溶藻活性物质的耐受性的初探第52-54页
        4.2.3 两株溶藻菌溶藻活性物质的组分分析第54-55页
        4.2.4 两株溶藻菌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结构的影响第55-58页
        4.2.5 两株溶藻菌对铜绿微囊藻光合系统的影响第58-59页
    4.3 讨论第59-61页
        4.3.1 两株溶藻菌溶解铜绿微囊藻方式第59-60页
        4.3.2 两株溶藻菌溶藻活性物质初探及耐受性第60页
        4.3.3 两株溶藻菌溶藻过程中铜绿微囊藻结构的变化第60页
        4.3.4 两株溶藻菌对铜绿微囊藻光合系统的影响第60-61页
    4.4 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5.1 主要结论第62页
    5.2 创新点第62-63页
    5.3 不足与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77-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西辽东栎林数量生态学研究
下一篇:滹沱河沿岸野生大豆种子球蛋白表型的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