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第一章 团头鲂(♀)×翘嘴鲌(♂)杂交后代的遗传特征研究 | 第17-28页 |
·材料 | 第17-19页 |
·实验鱼 | 第17-18页 |
·实验试剂 | 第18页 |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方法 | 第19-22页 |
·鲂鲌杂交后代的形态和生长测量 | 第19页 |
·鲂鲌杂交子代的倍性检测 | 第19页 |
·鲂鲌杂交子代的染色体制备 | 第19-20页 |
·鲂鲌杂交子代的微卫星分析 | 第20-22页 |
·结果 | 第22-25页 |
·团头鲂“浦江1号”(♀)×翘嘴鲌(♂)杂交后代的形态特征 | 第22页 |
·团头鲂“浦江1号”(♀)×翘嘴鲌(♂)杂交后代的倍性分析 | 第22-24页 |
·团头鲂“浦江1号”(♀)×翘嘴鲌(♂)杂交后代的核型分析 | 第24页 |
·团头鲂“浦江1号”(♀)×翘嘴鲌(♂)杂交后代的的微卫星鉴定 | 第24-25页 |
·团头鲂“浦江1号”(♀)×翘嘴鲌(♂)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 | 第25页 |
·讨论 | 第25-28页 |
·鱼类远缘杂交进展状况 | 第25-26页 |
·团头鲂“浦江1号”(♀)×翘嘴鲌(♂)杂交后代的遗传组成及倍性 | 第26-27页 |
·团头鲂“浦江1号”(♀)×翘嘴鲌(♂)杂交后代的养殖潜力 | 第27-28页 |
第二章 长江草鱼群体EST-SSR标记的筛选及其遗传结构研究 | 第28-41页 |
·材料 | 第28-31页 |
·实验鱼 | 第28-29页 |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方法 | 第31-32页 |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 | 第31页 |
·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31页 |
·PCR反应体系与扩增程序 | 第31-32页 |
·PCR产物凝胶电泳检测 | 第32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2页 |
·结果 | 第32-38页 |
·EST-SSR引物的筛选 | 第32-33页 |
·EST-SSR引物的设计及多态性检测 | 第33-34页 |
·九个草鱼群体的SSR扩增结果 | 第34-37页 |
·不同草鱼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41页 |
·草鱼EST-SSR标记的筛选 | 第38-39页 |
·九个草鱼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39-40页 |
·红色草鱼突变体的产生原因及意义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草鱼雌核发育研究 | 第41-46页 |
·材料 | 第41页 |
·实验鱼 | 第41页 |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方法 | 第41-43页 |
·团头鲂精子的灭活 | 第41-42页 |
·卵子染色体的加倍 | 第42页 |
·雌核发育草鱼的形态特征 | 第42页 |
·雌核发育草鱼的多态性 | 第42-43页 |
·结果 | 第43-45页 |
·成活率统计 | 第43-44页 |
·形态特征 | 第44页 |
·雌核发育草鱼的多态性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