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凹陷北部葡萄花油层层序地层分析与沉积相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研究区研究历史及探勘现状 | 第8-9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9-12页 |
·研究目标 | 第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9页 |
·区域位置及构造格局 | 第12-14页 |
·研究区区域位置 | 第12页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2-14页 |
·地层特征 | 第14-19页 |
·断陷期地层 | 第14-15页 |
·坳陷期地层发育特征 | 第15-17页 |
·萎缩期地层发育特征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姚家组一段层序地层格架及精细地层对比 | 第19-31页 |
·地层对比方法 | 第19-20页 |
·葡萄花油层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 第20-22页 |
·葡萄花组底界面特征 | 第20页 |
·葡萄花组顶界面特征 | 第20-21页 |
·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特征 | 第21-22页 |
·层序划分方案及层序内部构型特征 | 第22-24页 |
·层序划分方案 | 第22-23页 |
·层序内部构型特征 | 第23-24页 |
·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24-29页 |
·地层厚度变化特点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 | 第31-58页 |
·区域沉积背景与古物源分析 | 第31-38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31页 |
·古物源分析 | 第31-38页 |
·沉积微相识别标志 | 第38-42页 |
·岩性特征 | 第38页 |
·泥岩颜色 | 第38-39页 |
·砂岩成分及结构 | 第39页 |
·沉积构造 | 第39-41页 |
·砂岩粒度特征 | 第41页 |
·化石生态组合特征 | 第41-42页 |
·测井相分析 | 第42-45页 |
·测井相特征 | 第42-44页 |
·测井微相识别与模式 | 第44页 |
·砂岩读取标准 | 第44-45页 |
·岩心沉积微相精细分析 | 第45-49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45-47页 |
·联井沉积微相分析 | 第47-49页 |
·沉积微相及沉积模式 | 第49-54页 |
·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微相 | 第49-50页 |
·席状砂微相 | 第50-52页 |
·席状砂间微相 | 第52页 |
·水下分流间湾 | 第52页 |
·沉积模式 | 第52-54页 |
·沉积微相演化与砂体展布 | 第54-58页 |
第五章 成藏及有利区预测 | 第58-70页 |
·油藏成藏条件分析 | 第58-62页 |
·烃源岩特征 | 第58-59页 |
·沉积相与砂体发育特征 | 第59页 |
·断裂发育特征 | 第59-60页 |
·储层特征 | 第60-61页 |
·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61-62页 |
·保存条件 | 第62页 |
·成藏规律与成藏研究 | 第62-66页 |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 第62-63页 |
·油气纵向分布规律 | 第63-64页 |
·成藏模式 | 第64-66页 |
·有利目标区优选 | 第66-70页 |
·新北小区 | 第67-68页 |
·嫩1小区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