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寿县县域城镇化路径与空间组织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4-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县域城镇化 | 第17-18页 |
·新型城镇化 | 第18-19页 |
·国内外城镇化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城镇化基础理论 | 第19-21页 |
·国内外城镇化理论研究 | 第21-23页 |
·国内外城镇化实践研究 | 第23-25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5-28页 |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研究框架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寿县县域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 第28-42页 |
·寿县概况 | 第28-32页 |
·区位与自然环境 | 第28-29页 |
·县域人口变化 | 第29-30页 |
·经济产业发展 | 第30-32页 |
·寿县县域城镇化特征 | 第32-37页 |
·城镇体系特征 | 第32-34页 |
·城镇生活水平特征 | 第34-35页 |
·城镇化水平发展特征 | 第35-36页 |
·城镇化空间特征 | 第36-37页 |
·影响寿县县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 第37-41页 |
·城镇空间规模小,集聚带动能力弱 | 第37页 |
·劳务输出量大,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 第37-38页 |
·结构失衡类型低端,影响产业升级转型 | 第38-39页 |
·交通结构缺失,城乡协作不畅 | 第39-40页 |
·开发建设与生态保育之间存在矛盾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寿县居民城镇化意愿调查分析 | 第42-48页 |
·基本调查情况 | 第42页 |
·居民生活状况 | 第42-43页 |
·外出务工人员回乡选择 | 第43-44页 |
·外出务工情况 | 第43-44页 |
·回乡发展选择 | 第44页 |
·城镇化意愿 | 第44-46页 |
·农转非意愿 | 第44-45页 |
·土地使用情况 | 第45-46页 |
·定居地点选择 | 第46页 |
·县域居民城镇化意愿分析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寿县县域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 第48-55页 |
·动力机制构成 | 第48页 |
·动力机制分析 | 第48-54页 |
·人口转移形成推动力 | 第48-49页 |
·产业结构转型形成驱动力 | 第49-52页 |
·环境资源形成双向作用力 | 第52页 |
·政策调控的保障力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寿县县域城镇化路径研究 | 第55-64页 |
·中心集聚,多元承载式城镇体系发展路径 | 第55页 |
·有序引导,梯度转移式人口城镇化路径 | 第55-57页 |
·引导劳务人口有序回流 | 第56页 |
·农业人口梯度式转移 | 第56-57页 |
·差别化分区,特色多元式产业发展路径 | 第57-59页 |
·分区实施产业差别化发展 | 第57页 |
·产业融合特色化发展 | 第57-59页 |
·衔接补充,网络复合式交通建构路径 | 第59-61页 |
·建立与区域网络对接的复合型交通体系 | 第59-60页 |
·县域内各级公路实现网络化 | 第60页 |
·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 | 第60-61页 |
·资源集约,生态保障式发展路径 | 第61-62页 |
·集约型的生态资源开发利用 | 第61-62页 |
·构建生态网络,容量预测先行 | 第62页 |
·寿县县域城镇化路径提炼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寿县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组织优化 | 第64-73页 |
·提升集聚效应,优化城镇体系格局 | 第64-67页 |
·确定县域“主副”中心 | 第64-66页 |
·确定县域乡镇格局 | 第66-67页 |
·引导人口转移,优化城镇体系规模 | 第67-68页 |
·落实产业分区,优化城镇职能 | 第68-70页 |
·落实产业分区 | 第68-69页 |
·调整乡镇职能 | 第69-70页 |
·依托交通干线,优化城镇空间结构 | 第70-71页 |
·梳理生态脉络,优化生态空间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第73-75页 |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研究不足 | 第74-7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A 寿县居民城镇化意愿问卷调查 | 第78-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以及硕士学位攻读期间主要作品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