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地回族婚育观的比较研究--以军户农场二连与石河子乡六宫村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导论 | 第9-17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二)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10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一) 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方面的研究 | 第10-11页 |
| (二) 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婚姻观方面的研究 | 第11-13页 |
| (三) 关于新疆少数民族生育习俗方面的研究 | 第13页 |
| (四) 关于新疆少数民族生育观方面的研究 | 第13-14页 |
| (五) 与计划生育政策相关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六) 研究评述 | 第15页 |
| 四、调查地点的选取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一) 调查地点的选取 | 第15-16页 |
| (二)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五家渠军户农场回族婚育观的现状调查 | 第17-35页 |
| 一、基本状况 | 第17页 |
| 二、回族的婚姻现状 | 第17-22页 |
| (一) 初婚状况 | 第17-19页 |
| (二) 离婚与再婚状况 | 第19-20页 |
| (三) 丧偶状况 | 第20页 |
| (四) 妇女的家庭地位 | 第20-21页 |
| (五) 婚姻的满意度 | 第21-22页 |
| 三、回族婚姻观 | 第22-29页 |
| (一) 择偶 | 第23-24页 |
| (二) 通婚 | 第24-29页 |
| 四、回族的人口生育现状 | 第29-30页 |
| 五、回族生育观 | 第30-35页 |
| (一) 生育目的 | 第30-31页 |
| (二) 生育年龄 | 第31页 |
| (三) 生育数量 | 第31-32页 |
| (四) 生育质量 | 第32-34页 |
| (五) 性别偏好 | 第34-35页 |
| 第二章 石河子乡六宫村回族婚育观的现状调查 | 第35-49页 |
| 一、基本状况 | 第35页 |
| 二、回族的婚姻现状 | 第35-40页 |
| (一) 初婚状况 | 第35-38页 |
| (二) 离婚与再婚状况 | 第38-39页 |
| (三) 丧偶状况 | 第39页 |
| (四) 妇女的家庭地位 | 第39页 |
| (五) 婚姻的满意度 | 第39-40页 |
| 三、回族的婚姻观 | 第40-46页 |
| (一) 择偶 | 第40-41页 |
| (二) 通婚 | 第41-46页 |
| 四、回族的人口生育状况 | 第46页 |
| 五、回族生育观 | 第46-49页 |
| (一) 生育目的 | 第47页 |
| (二) 生育年龄 | 第47页 |
| (三) 生育数量 | 第47-48页 |
| (四) 生育质量 | 第48页 |
| (五) 性别偏好 | 第48-49页 |
| 第三章 农场二连与六宫村回族婚育观比较分析 | 第49-52页 |
| 一、兵团与地方回族婚育观相同点 | 第49-50页 |
| 二、兵团与地方回族婚育观的不同点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农场二连与六宫村回族婚育观差异的原因 | 第52-55页 |
| 一、宣传的力度 | 第52页 |
| 二、经济发展水平 | 第52页 |
| 三、个人受教育程度 | 第52-53页 |
| 四、计划生育政策与社会保障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兵团文化对回族婚育观的影响及示范 | 第55-58页 |
| 一、兵团文化对兵团回族婚育观的影响 | 第55-56页 |
| 二、兵团文化对地方回族婚育观的示范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附录1 | 第61-64页 |
| 附录2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 导师评阅表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