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山梆子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目的及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一 研究的对象 | 第9页 |
二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第二章 门头沟区、房山区与昌平区的生存环境 | 第14-21页 |
第一节 清水镇的环境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斋堂镇的环境 | 第16-17页 |
第三节 蒲洼乡的环境 | 第17-19页 |
第四节 流村镇的环境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山梆子戏的剧目与文学 | 第21-31页 |
第一节 传统剧目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山梆子剧目与梆子戏剧目对比 | 第22-27页 |
第三节 山梆子戏之间的对比 | 第27-31页 |
第四章 山梆子戏的音乐 | 第31-47页 |
第一节 音乐概况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唱腔音乐 | 第34-40页 |
第三节 器乐音乐 | 第40-47页 |
第五章 山梆子戏的表演 | 第47-54页 |
第一节 行当脚色 | 第47-49页 |
第二节 程式及服装 | 第49-51页 |
第三节 表演对比 | 第51-54页 |
第六章 山梆子戏的历史和现状 | 第54-65页 |
第一节 山梆子的历史 | 第54-59页 |
一 斋堂镇 | 第54-56页 |
二 清水镇 | 第56-57页 |
三 蒲洼乡 | 第57-58页 |
四 流村镇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山梆子演出习俗 | 第59-62页 |
第三节 山梆子传承及现状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