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光形态建成 | 第12页 |
·光受体和隐花色素CRY | 第12-13页 |
·CRY的结构与功能 | 第13-15页 |
·CRY的磷酸化 | 第15-16页 |
·CRY的信号转导 | 第16-17页 |
·CRY的结构与信号转导的关系 | 第17-19页 |
·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第2章 CRY2的互作组的鉴定及定量 | 第21-48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动物细胞 | 第21页 |
·菌株与载体 | 第2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34页 |
·GFP-nanobody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2-24页 |
·GFP-nanobody-NHS Agarose的制备 | 第24-26页 |
·使用GFP-Trap对GFP-CRY2过表达植株进行免疫沉淀 | 第26-29页 |
·对GFP-CRY2过表达植株的免疫沉淀产物进行液相质谱联用鉴定 | 第29-31页 |
·对质谱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 第31-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8页 |
·蛋白质表达和纯化情况 | 第34-35页 |
·GFP-Trap与GFP-antibody-Protein A免疫沉淀效果和特异性分析 | 第35-36页 |
·质谱相互作用鉴定及定量结果 | 第36-45页 |
·质谱相互作用蛋白的再验证 | 第45-48页 |
第3章 BIC2过表达株系的构建、表型鉴定及互作组的鉴定和定量 | 第48-61页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植物材料 | 第48页 |
·菌株与载体 | 第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53页 |
·BIC2基因克隆和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48-49页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将GFP-BIC2转化进入拟南芥中 | 第49-50页 |
·过表达转基因株系的鉴定 | 第50-52页 |
·BIC2过表达植株和bic1bic2双缺失突变体的表型鉴定 | 第52-53页 |
·使用BIC2-GFP进行免疫沉淀并对CRY2进行PRM定量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BIC2基因的克隆 | 第53-54页 |
·BIC2-GFP过表达株系的阳性鉴定 | 第54-55页 |
·BIC2-GFP过表达株系,bic1bic2双缺失突变体的表型鉴定 | 第55-56页 |
·以BIC2-GFP为目标蛋白免疫沉淀验证与CRY2的相互作用 | 第56-61页 |
第4章 BIC2影响CRY2二聚化 | 第61-65页 |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动物细胞 | 第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4页 |
·HEK293T细胞的复苏及传代培养 | 第61-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65页 |
·BIC2在HEK293T细胞系中能够影响蓝光下CRY2二聚体的形成 | 第64-65页 |
第5章 非变性条件下CRY2和BIC2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初步分析 | 第65-72页 |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动物细胞 | 第66页 |
·实验方法 | 第66-68页 |
·使用HEK293T细胞系表达CRY2和BIC2 | 第66-67页 |
·使用排阻色谱对CRY2过表达细胞全蛋白进行分离 | 第67-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2页 |
·蛋白标尺的标准曲线制作 | 第68-70页 |
·排阻色谱分离后CRY2所处组分的鉴定 | 第70-72页 |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 第72-75页 |
·实验总结 | 第72-73页 |
·实验讨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