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绪论 | 第12-28页 |
一、选题的缘起——从一起案例出发 | 第12-16页 |
二、史料蒐集与现有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四、选题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五、文章的框架结构与思路 | 第25-28页 |
第一章 行政审判法律适用的背景 | 第28-65页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行政诉讼体制的确立 | 第28-47页 |
一、南京国民政府行政诉讼体制的渊源 | 第28-38页 |
二、行政法院的组织与行政诉讼程序规则的构建 | 第38-47页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法律体系的形成 | 第47-53页 |
一、宪法 | 第48-49页 |
二、法律 | 第49-50页 |
三、行政法规 | 第50-51页 |
四、国际条约 | 第51页 |
五、司法院解释与判例 | 第51-52页 |
六、习惯与法律原理 | 第52-53页 |
第三节 行政审判法律适用理论学说的发展 | 第53-60页 |
一、法律事实的认定 | 第54-56页 |
二、法律依据的判定 | 第56-57页 |
三、法律的解释 | 第57-60页 |
第四节 “司法党化”的兴起与影响 | 第60-63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二章 法律事实的认定 | 第65-86页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制定法上的事实认定规则 | 第66-74页 |
一、证据的获取与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66-70页 |
二、证据的种类 | 第70-73页 |
三、证据证明力的认定 | 第73-74页 |
第二节 行政法院审判实践中对事实认定规则的运用 | 第74-85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三章 法律依据的选择与适用 | 第86-124页 |
第一节 宪法条款作为法律依据的适用 | 第87-98页 |
一、《训政时期约法》的解释体制 | 第89-91页 |
二、行政法院对《约法》条款的适用 | 第91-95页 |
三、宪法条款作为法律依据适用的原因与影响 | 第95-98页 |
第二节 法律与行政法规的适用 | 第98-105页 |
一、职权主义审判模式 | 第99-100页 |
二、法官发现规范冲突时的选择适用 | 第100-101页 |
三、行政违法形态认定标准的扩张 | 第101-105页 |
第三节 国际条约的适用 | 第105-107页 |
第四节 司法院解释与判例的适用 | 第107-111页 |
一、司法院解释的适用 | 第108页 |
二、行政法院判决先例的适用 | 第108-111页 |
第五节 习惯与法律原理的适用 | 第111-119页 |
一、习惯的适用 | 第112-114页 |
二、法律原理的适用 | 第114-119页 |
第六节 国民党“党义”的适用 | 第119-121页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121-124页 |
第四章 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 | 第124-146页 |
第一节 文理解释方法的运用 | 第125-133页 |
一、优先适用待解释对象的法义 | 第126-128页 |
二、援引地方习惯解释专有名词 | 第128-130页 |
三、解释不确定法律概念时重视审查行政机关的理由是否充分 | 第130-133页 |
第二节 论理解释方法的运用 | 第133-139页 |
一、体系解释 | 第134-137页 |
二、目的解释 | 第137-139页 |
第三节 法的类推适用 | 第139-14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43-146页 |
第五章 行政审判法律适用的特征、评价及启示 | 第146-159页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审判法律适用的总体特征 | 第146-153页 |
一、法律适用的监督性 | 第146-150页 |
二、重视审查被诉行政行为的形式合法性 | 第150-152页 |
三、重视思维逻辑的严谨性 | 第152-153页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审判法律适用的历史评价 | 第153-154页 |
第三节 对当代中国行政审判进一步完善的启示 | 第154-158页 |
一、建立行政诉讼判例制度 | 第155-156页 |
二、增强判决书的说理性 | 第156-157页 |
三、探索建立宪法条款的司法适用制度 | 第157页 |
四、建立行政审判与行政法律规范的修订相连接的制度 | 第157-158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结语 | 第159-161页 |
附录 | 第16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81-182页 |
致谢 | 第182-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