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深对流水汽输送对臭氧影响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层特点 | 第12-13页 |
| ·深对流水汽输送对臭氧影响研究现状及臭氧的光化学过程 | 第13-15页 |
| ·深对流可能的作用 | 第15页 |
| ·存在的问题和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论文答题框架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2. 资料、模式、统计方法介绍 | 第18-23页 |
| ·资料介绍 | 第18-19页 |
| ·WRF-Chem模式介绍 | 第19-22页 |
| ·计算方法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3. 小兴安岭以北深对流模拟 | 第23-30页 |
| ·个例实况 | 第23-26页 |
| ·模拟设置 | 第26页 |
| ·微物理参数化敏感实验 | 第26-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4. 云贵高原深对流过程模拟 | 第30-37页 |
| ·个例实况 | 第30-33页 |
| ·模拟方案设置 | 第33-34页 |
| ·微物理参数化敏感性实验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5. 深对流对UTLS大气成分分布影响 | 第37-47页 |
| ·2010年6月26小兴安岭以北MCS | 第37-42页 |
| ·2009年6月8日云贵高原MCS | 第42-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6. 结论 | 第47-50页 |
| ·总结 | 第47-48页 |
| ·展望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