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伴发带状疱疹情况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第12-2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2-14页 |
| 1.研究对象 | 第12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样本量计算 | 第12页 |
|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 ·队列选择 | 第12页 |
| 3.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4.统计学处理 | 第13-14页 |
| 结果 | 第14-19页 |
| 1.SLE队列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第14-15页 |
| 2.SLE患者伴发带状疱疹情况 | 第15页 |
| 3.对照组发病情况 | 第15页 |
| 4. SLE患者与对照组带状疱疹发生率的比较 | 第15页 |
| 5.相对危险度(RR) | 第15页 |
| 6.归因危险度(AR) | 第15页 |
| 7.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 第15页 |
| 8. SLE与带状疱疹之间联系的显著性检验 | 第15-16页 |
| 9.相对危险度的 95%可信区间(95%CI) | 第16页 |
| 10. SLE伴发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特点 | 第16-18页 |
| ·性别 | 第16页 |
| ·民族构成 | 第16-17页 |
| ·HZ的发病年龄与发病间隔时间 | 第17-18页 |
| 11.SLE伴发带状疱疹患者SLE的主要系统损害 | 第18-19页 |
| 讨论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带状疱疹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第22-2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 1.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2.方法 | 第22-23页 |
| ·纳入标准 | 第22页 |
|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3.统计学处理 | 第23-24页 |
| 结果 | 第24-26页 |
| 1.影响SLE伴发带状疱疹各因素的分析 | 第24页 |
| 2.SLE并发带状疱疹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 讨论 | 第26-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致谢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 综述 | 第3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45-46页 |
| 导师评阅表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