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矿山放射性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4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铀矿山污染场地治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场地放射性污染修复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核素迁移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9-2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法规与标准 | 第20-24页 |
| 2 铀矿山放射性污染场地 | 第24-40页 |
| ·铀矿山概况 | 第24-28页 |
| ·砂岩型铀矿 | 第25页 |
| ·碳硅泥岩型铀矿 | 第25页 |
| ·花岗岩型铀矿 | 第25-26页 |
| ·火山岩型铀矿 | 第26-28页 |
| ·铀矿的开采及水冶 | 第28-32页 |
| ·铀矿开采 | 第28-29页 |
| ·铀选冶 | 第29-32页 |
| ·铀矿山场地污染特点 | 第32-36页 |
| ·废气 | 第32页 |
| ·废水 | 第32-34页 |
| ·固体废弃物 | 第34-35页 |
| ·辐射及其生态影响 | 第35-36页 |
| ·铀矿山的典型源项 | 第36-40页 |
| ·尾矿库 | 第36-38页 |
| ·出水坑口及废石堆 | 第38-40页 |
| 3 污染源调查与源项分析 | 第40-53页 |
| ·目标元素 | 第40-43页 |
| ·U及其性质 | 第40-41页 |
| ·Th及其性质 | 第41-42页 |
| ·Ra及其性质 | 第42-43页 |
| ·调查内容 | 第43-47页 |
| ·调查思路 | 第43页 |
| ·调查方法 | 第43-47页 |
| ·源项分析与讨论 | 第47-53页 |
| ·源项 | 第47-48页 |
| ·污染路径分析 | 第48-51页 |
| ·污染范围分析 | 第51-53页 |
| 4 污染核素迁移的空间分布 | 第53-65页 |
| ·概念模型 | 第53-55页 |
| ·数学模型与求解 | 第55-56页 |
| ·定解条件 | 第56-60页 |
| ·水分运移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56页 |
| ·核素运移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56-57页 |
| ·参数选取 | 第57-58页 |
| ·求解软件 | 第58-59页 |
| ·模拟情景确定 | 第59页 |
| ·观测点设置 | 第59-60页 |
| ·模拟结果 | 第60-64页 |
| ·U_(天然) | 第60-61页 |
| ·~(232)Th | 第61-62页 |
| ·~(226)Ra | 第62-64页 |
| ·小结及解控标准建议 | 第64-65页 |
| 5 放射性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比选 | 第65-77页 |
| ·放射性污染场地 | 第65-66页 |
|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比选 | 第66-76页 |
| ·可选方案 | 第66-70页 |
| ·层次分析法比选 | 第70-72页 |
| ·层次分析法在铀矿山场地修复技术比选中的应用 | 第72-76页 |
| ·初步建议 | 第76-77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77-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 致谢 | 第85-87页 |
| 个人简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