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法经济学视角的“以煤补水”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图表索引 | 第17-1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9-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6-57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6-39页 |
·有关生态补偿的研究 | 第26-29页 |
·煤炭开采与水资源利用关系的研究 | 第29-30页 |
·法经济学在煤炭开采生态补偿中的适用性 | 第30-39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9-55页 |
·有关生态补偿的研究 | 第39-43页 |
·煤炭开采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研究 | 第43-46页 |
·煤炭开采生态补偿的实践探索 | 第46-50页 |
·法经济学在“以煤补水”生态补偿中的适用性 | 第50-55页 |
·研究述评 | 第55-57页 |
第3章 对现有法律法规制度的剖析及利益博弈分析 | 第57-75页 |
·对现有法律法规制度的剖析 | 第57-63页 |
·煤炭资源开采生态补偿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 | 第57-61页 |
·煤炭资源开采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研究不足 | 第61-63页 |
·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 第63-64页 |
·煤炭开采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 第64-74页 |
·地方政府与煤炭企业的博弈 | 第64-70页 |
·水利部门与煤炭企业之间的博弈 | 第70-73页 |
·煤炭企业与煤炭企业之间的博弈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4章 煤炭开采对水资源价值损失预测研究 | 第75-101页 |
·研究区域选择及煤炭资源与水资源概述 | 第75-83页 |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现状 | 第75-77页 |
·山西省水资源现状 | 第77-83页 |
·山西煤矿区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影响 | 第83-90页 |
·采煤对水资源的影响 | 第83-86页 |
·采煤对水环境的影响 | 第86-88页 |
·采煤对水生境的影响 | 第88-89页 |
·采煤对水安全的影响 | 第89-90页 |
·构建煤炭开采对水资源价值损失预测的指标体系 | 第90-91页 |
·指标选取的原则和目标 | 第90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0-91页 |
·煤炭开采对水资源价值损失的预测 | 第91-99页 |
·预测方法的选择 | 第91-94页 |
·水资源价值损失的预测 | 第94-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5章 居民偿付意愿视角下的煤矿区水资源补偿研究 | 第101-127页 |
·条件价值评估法 | 第101-107页 |
·CVM 的概念及优点 | 第102页 |
·CVM 的发展及在国内外应用 | 第102-103页 |
·CVM 的经济学原理 | 第103-105页 |
·CVM 的分类 | 第105页 |
·CVM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105-107页 |
·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破坏价值损失评估调查问卷设计 | 第107-108页 |
·预调查方法 | 第107页 |
·调查问卷内容设计 | 第107-108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08页 |
·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破坏价值损失评估案例调查 | 第108-114页 |
·被调查区域状况分析 | 第108-110页 |
·样本数据的区域分布情况分析 | 第110页 |
·样本数据的基本特征分析 | 第110-112页 |
·被调查者认知程度情况分析 | 第112-114页 |
·被调查者支付意愿(WTP)的分析 | 第114-121页 |
·支付意愿统计结果 | 第114-116页 |
·模型选定 | 第116-119页 |
·Logit 模型结果分析 | 第119-120页 |
·支付意愿计算 | 第120-121页 |
·被调查者受偿意愿(WTA)的分析 | 第121-125页 |
·受偿意愿统计结果 | 第121-122页 |
·模型选定 | 第122-124页 |
·Logit 模型结果分析 | 第124-125页 |
·受偿意愿计算 | 第125页 |
·煤炭矿区水资源破坏价值损失评估 | 第125-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6章 “以煤补水”生态补偿机制框架的构建 | 第127-144页 |
·补偿机制的原则 | 第127-131页 |
·帕累托最优原则 | 第128页 |
·公平补偿原则 | 第128-129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129-130页 |
·行政补偿与非行政补偿相结合原则 | 第130-131页 |
·补偿机制的主体确定 | 第131-133页 |
·补偿主体的确定 | 第131-132页 |
·受偿主体的确定 | 第132-133页 |
·监督主体的确定 | 第133页 |
·补偿机制标准的确立 | 第133-136页 |
·补偿的实现 | 第136-142页 |
·补偿依据 | 第136-137页 |
·补偿的路径选择 | 第137-138页 |
·补偿的具体途径 | 第138-141页 |
·补偿方式 | 第141-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144-154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4-145页 |
·政策建议 | 第145-154页 |
·完善“以煤补水”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制度 | 第145-147页 |
·强化“以煤补水”生态补偿的监管机制 | 第147-148页 |
·健全“以煤补水”生态补偿的基金制度 | 第148-150页 |
·推进“以煤补水”生态补偿的技术保障制度 | 第150-151页 |
·建立权责统一的生态补偿责任机制和考评制度 | 第151-154页 |
第8章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54-155页 |
附录 山西省煤炭开采对水资源补偿的调查问卷 | 第155-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73页 |
致谢 | 第173-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