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时期山西武术发展状况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起因 | 第10-12页 |
| ·顺应民族文化发展的新形势 | 第10页 |
| ·顺应地域文化发展的新要求 | 第10-11页 |
| ·顺应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新期待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理论与实际价值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2-13页 |
| ·比较研究法 | 第13页 |
| ·历史考据法 | 第13页 |
| ·专家访谈法 | 第13-14页 |
| 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 ·地域武术文化研究 | 第14-16页 |
| ·三晋文化与山西武术关系 | 第16-17页 |
| ·山西地域武术的研究 | 第17-18页 |
| 3 相关内容阐述 | 第18-21页 |
| ·宋辽金元时期的界定 | 第18页 |
| ·山西地理范围的界定 | 第18-20页 |
| ·宋辽金元时期武术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 4 兴国安邦-山西社会发展解读 | 第21-26页 |
| ·岁稔年丰-山西农业经济发展 | 第21-22页 |
| ·安居乐业-山西商业经济发展 | 第22-23页 |
| ·巧夺天工-山西手工业的发展 | 第23-24页 |
| ·水乳交融-山西民族间大融合 | 第24-26页 |
| 5 金戈铁马-山西军旅武术诠释 | 第26-42页 |
| ·烽火连年-三晋大地的战争概况 | 第26-35页 |
| ·宋朝一统山西 | 第26-31页 |
| ·宋夏战争山西为后方基地 | 第31-33页 |
| ·女真贵族入侵山西与山西人们的抵抗 | 第33-34页 |
| ·蒙古军伐金及对山西的掠夺 | 第34-35页 |
| ·万古流芳-山西武将的超凡武艺 | 第35-36页 |
| ·杨业 | 第35页 |
| ·呼延赞 | 第35-36页 |
| ·李筠 | 第36页 |
| ·王全斌 | 第36页 |
| ·折从阮 | 第36页 |
| ·慕容延钊 | 第36页 |
| ·荐贤举能-宋朝武举与三晋奇缘 | 第36-41页 |
| ·宋代教法格 | 第36-40页 |
| ·宋朝的军队表演 | 第40页 |
| ·习武卖艺的路岐人 | 第40-41页 |
| ·行云流水-军旅武术与民间武术 | 第41-42页 |
| 6 无坚不摧-山西十八般兵器管窥 | 第42-46页 |
| ·刀枪剑戟-兵器总体概述 | 第42-43页 |
| ·剑拔弩张-弓箭弩等兵器 | 第43页 |
| ·众矢之的-长兵器的演变 | 第43-44页 |
| ·寒光剑影-短兵器的发展 | 第44-46页 |
| 7 大彻大悟-山西儒释道三教的发展 | 第46-49页 |
| ·自强不息-山西儒教的发展 | 第46页 |
| ·遁入空门-山西佛教的发展 | 第46-47页 |
| ·霞举飞升-山西道教的发展 | 第47-49页 |
| 8 武魂昭昭-山西武术文化精神的挖掘 | 第49-51页 |
| ·兴文崇武-尚武精神 | 第49页 |
| ·致德于武-武德传统 | 第49-51页 |
| 9 结论与建议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