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菊芋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菊芋栽培育种研究现状 | 第10页 |
·菊芋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菊芋种质耐性胁迫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菊芋种质保存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植物种质超低温保存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超低温保存原理 | 第15页 |
·超低温保存方法 | 第15-16页 |
·影响超低温保存的因素 | 第16-17页 |
·超低温保存机理研究 | 第17-18页 |
·超低温保存后的遗传稳定性 | 第18-19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7页 |
·组织培养 | 第20页 |
·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建立 | 第20-21页 |
·小滴玻璃化法单因素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试验 | 第22页 |
·超微结构观察样品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分子水平(SSR)检测超低温保存后的遗传稳定性 | 第23-26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3 试验结果 | 第27-57页 |
·菊芋茎尖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建立 | 第27-33页 |
·预培养液中蔗糖浓度对菊芋茎尖超低温保存后存活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 第27页 |
·预培养时间对菊芋茎尖超低温保存后存活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装载时间对菊芋茎尖超低温保存后存活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PVS2处理时间对菊芋茎尖超低温保存后存活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 第29页 |
·恢复培养基对菊芋茎尖超低温保存后存活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保存方法对菊芋茎尖超低温保存后存活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菊芋不同品种茎尖超低温保存后存活率和再生率的差异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茎尖的热力学分析 | 第33-36页 |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菊芋茎尖超低温保存各个阶段的吸热焓 | 第33-34页 |
·DSC检测玻璃化状态的改变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菊芋茎尖在超低温保存各个处理阶段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 第36-55页 |
·未处理的新鲜茎尖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第36-39页 |
·未处理的新鲜茎尖直接投入液氮后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39-41页 |
·茎尖预培养后细胞超微结构 | 第41-42页 |
·茎尖预培养后投入液氮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42-44页 |
·预培养、装载处理后细胞超微结构 | 第44-47页 |
·茎尖经预培养、装载投入液氮后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47-49页 |
·茎尖经PVS2脱水后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49-52页 |
·茎尖经过PVS2脱水投入液氮后细胞超微结构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超低温保存前后遗传稳定性 | 第55-57页 |
·SSR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讨论 | 第57-61页 |
·影响超低温保存的因素 | 第57-58页 |
·预培养 | 第57页 |
·装载 | 第57页 |
·PVS2脱水 | 第57-58页 |
·恢复培养基 | 第58页 |
·不同品种超低温保存后生活力的差异 | 第58页 |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的热力学变化 | 第58-59页 |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 第59页 |
·超低温保存后的遗传稳定性 | 第59-61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页 |
·建议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
1 缩略词表 | 第72页 |
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