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纤光栅的高陡边坡及危岩落石监测技术与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23页 |
| ·边坡监测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危岩落石监测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光纤光栅传感的工程应用现状 | 第20-23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23-25页 |
| ·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 ·论文结构 | 第24-25页 |
| 第2章 光纤光栅的传感原理及封装技术研究 | 第25-39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光纤光栅的传感原理 | 第25-31页 |
| ·光纤光栅的基本理论 | 第25-27页 |
| ·光纤光栅的传感特性 | 第27-31页 |
| ·光纤光栅的封装技术研究 | 第31-38页 |
| ·光纤光栅的封装技术简介 | 第31页 |
| ·边坡环境下胶黏剂封装的耐久性问题 | 第31-33页 |
| ·光纤光栅的金属封装技术研究 | 第33-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3章 高陡边坡变形监测研究 | 第39-72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高陡边坡变形失稳特征和机理研究 | 第39-46页 |
| ·高陡边坡模型的建立 | 第39-43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高陡边坡内部变形测量方法及传感器技术研究 | 第46-62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深部分布式变形的光纤光栅测量方法 | 第46-47页 |
| ·应变—变形位移转化的梁单元分解法 | 第47-51页 |
| ·应变—变形位移转化的差分方程法 | 第51-53页 |
| ·两种测量理论的传感器模型实验验证 | 第53-57页 |
| ·工程实际传感器的设计 | 第57-62页 |
| ·高陡边坡表面变形位移传感器的研制 | 第62-66页 |
| ·引言 | 第62-63页 |
| ·位移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 第63-65页 |
| ·性能测试 | 第65-66页 |
| ·高陡边坡变形锚固力监测传感器的研制 | 第66-70页 |
| ·引言 | 第66页 |
| ·传统的光纤光栅锚杆测力方法 | 第66-67页 |
| ·新型光纤光栅锚杆计的研制 | 第67-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4章 危岩落石安全监测研究 | 第72-110页 |
| ·引言 | 第72页 |
| ·危岩落石防护网的受力变形特征研究 | 第72-84页 |
| ·防护网的结构组成与防护原理 | 第72-75页 |
| ·显式动力学分析模型建立 | 第75-77页 |
|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77-83页 |
| ·监测对象的确立 | 第83-84页 |
| ·危岩落石防护网拉力监测研究 | 第84-92页 |
| ·防护网拉力监测分析 | 第84-85页 |
| ·拉力传感弹性结构的提出与理论分析 | 第85-89页 |
| ·光纤光栅拉力传感器的制造与性能测试 | 第89-92页 |
| ·防护网冲击振动监测研究 | 第92-109页 |
| ·危岩落石冲击监测分析 | 第92-93页 |
| ·光纤光栅的振动检测方法与传感器技术现状 | 第93-97页 |
| ·增敏型结构的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研制 | 第97-104页 |
| ·金属封装结构的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研制 | 第104-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 第5章 工程应用 | 第110-150页 |
| ·甬台温高速吊水岩边坡工程监测 | 第110-129页 |
| ·工程概况与监测分析 | 第110页 |
| ·边坡内部变形传感器布置与安装 | 第110-115页 |
| ·监测结果 | 第115-119页 |
| ·监测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 第119-126页 |
| ·边坡表面位移传感器的应用 | 第126-129页 |
| ·贵广铁路某边坡工程监测 | 第129-132页 |
| ·工程概况与监测分析 | 第129页 |
| ·传感器布置与安装 | 第129-131页 |
| ·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131-132页 |
| ·落石冲击试验现场监测 | 第132-149页 |
| ·落石冲击试验平台概况 | 第132-133页 |
| ·传感器的布置与安装 | 第133-136页 |
| ·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136-140页 |
| ·基于监测结果的拉力预警响应模式分析 | 第140-145页 |
| ·长跨度防护网的冲击振动试验 | 第145-1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0-154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50-152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2页 |
| ·研究展望 | 第152-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4-16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情况 | 第166-16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支持项目 | 第168-169页 |
| 致谢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