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司法救济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文章框架和概要 | 第10-11页 |
2 反垄断司法救济的一般原理 | 第11-19页 |
·反垄断司法救济的基本含义及其特征 | 第11-13页 |
·反垄断司法救济的基本含义 | 第11-12页 |
·反垄断司法救济的特征 | 第12-13页 |
·反垄断司法救济的价值 | 第13-15页 |
·平衡 | 第14页 |
·效率 | 第14-15页 |
·反垄断司法救济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反垄断司法救济产生的法理基础 | 第15-17页 |
·反垄断司法救济产生的法经济学基础 | 第17-18页 |
·反垄断司法救济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3 反垄断司法救济的基本制度 | 第19-30页 |
·原告主体资格制度 | 第19-22页 |
·原告主体资格的限定 | 第19-21页 |
·间接购买者的原告主体资格 | 第21-22页 |
·举证责任制度 | 第22-24页 |
·举证责任的要素 | 第22-23页 |
·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23-24页 |
·损害赔偿制度 | 第24-26页 |
·损害赔偿的具体制度 | 第24-25页 |
·损害赔偿不同具体制度的比较 | 第25-26页 |
·反垄断群体诉讼制度 | 第26-30页 |
·反垄断群体诉讼的模式 | 第26-28页 |
·反垄断群体诉讼不同模式的比较 | 第28-30页 |
4 我国反垄断司法救济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 | 第30-41页 |
·我国反垄断司法救济的现状与问题 | 第30-34页 |
·反垄断司法救济的现状 | 第30-31页 |
·反垄断司法救济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我国反垄断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 | 第34-41页 |
·确立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的一审管辖权 | 第34-35页 |
·扩大原告主体资格的范围 | 第35-36页 |
·平衡原告与被告的证明责任 | 第36-38页 |
·完善代表人诉讼制度 | 第38-40页 |
·建立酌定三倍损害赔偿制度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