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8页 |
1 绪论 | 第18-51页 |
·氢能与氢能经济 | 第18-20页 |
·储氢材料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吸附储氢材料 | 第21-22页 |
·氢化物储氢材料 | 第22-25页 |
·化学储氢材料 | 第25-27页 |
·金属氨基化合物-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发现及进展 | 第27-49页 |
·金属氮基化合物的制备 | 第27-28页 |
·金属氮基化合物的结构 | 第28-34页 |
·金属氨基化合物-金属氢化物储氢体系的性能 | 第34-41页 |
·金属氨基化合物-金属氢化物储氢体系的脱氢反应机理 | 第41-44页 |
·金属氨基化合物-金属氢化物储氢体系的动力学改性 | 第44-48页 |
·金属氨基化合物-金属氢化物储氢体系的热力学调变 | 第48-49页 |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49-51页 |
2 样品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 第51-56页 |
·原材料 | 第51-52页 |
·商业化原材料 | 第51页 |
·Mg(NH_2)_2的合成 | 第51-52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52-53页 |
·储氢性能的测试 | 第53-55页 |
·程序升温脱氢-质谱联用(TPD-MS) | 第53页 |
·热重-差示热分析仪联用(TG-DTA) | 第53页 |
·体积法脱氢测试(Sieverts-apparatus) | 第53-54页 |
·吸脱氢循环测试 | 第54页 |
·压力-组成-等温曲线(PCI)测试 | 第54页 |
·C80量热测试 | 第54页 |
·氨气浓度检测 | 第54-55页 |
·样品的结构表征 | 第55-56页 |
·粉末X射线衍射(XRD)测试 | 第55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 第55页 |
·固体核磁共振(NMR)测试 | 第55-56页 |
3 金属氨基化合物-金属氢化物复合体系脱氢机理的研究 | 第56-71页 |
·Li_2NH_2Br样品的制备 | 第56-57页 |
·Li_2NH_2Br和LiNH_2样品热分解脱氨性能 | 第57-61页 |
·Li_2NH_2Br-2LiH和LiNH_2-2LiH样品脱氢性能 | 第61-65页 |
·Li_2NH_2Br-2LiH和LiNH_2-2LiH样品脱氨及脱氢动力学分析 | 第65-67页 |
·金属氨基化合物-金属氢化物体系脱氢机理的讨论与分析 | 第67-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4 铝基/硼基添加剂对Mg(NH_2)_2-nLiH体系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71-102页 |
·铝基添加剂(Li_3AlH_6)对Mg(NH_2)_2-2LiH体系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2-88页 |
·实验部分 | 第72-75页 |
·Mg(NH_2)_2-2LiH-0.1Li_3AlH_6样品的脱氢性能 | 第75-78页 |
·Li_3AlH_6与Mg(NH_2)_2的相互作用 | 第78-83页 |
·LiAl(NH)_2对Mg(NH_2)_2-2LiH体系的作用 | 第83-87页 |
·Li_3AlH_6对Mg(NH_2)_2-2LiH体系储氢性能影响小结 | 第87-88页 |
·氨硼烷(NH_3BH_3)对Mg(NH_2)_2-3LiH体系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88-101页 |
·Mg(NH_2)_2-3LiH-NH_3BH_3复合物的球磨脱氢过程 | 第88-95页 |
·LiNH_2BH_3-Mg(NH_2)_2球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 第95-98页 |
·[LiMgBN_3H_3]-2LiH球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 第98-100页 |
·NH_3BH_3对Mg(NH_2)_2-3LiH体系储氢性能影响小结 | 第100-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5 2Mg(NH_2)_2-3LiH体系热力学的调变 | 第102-119页 |
·2Mg(NH_2)_2-3LiH-nX(X=LiBr、LiI、LiBH_4)样品的热力学性能 | 第103-109页 |
·2Mg(NH_2)_2-3LiH-nX(X=LiBr、LiI、LiBH_4)样品的动力学性能 | 第109-115页 |
·2Mg(NH_2)_2-3LiH-1/3LiBH_4样品的循环稳定性测试 | 第115-116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116-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总结 | 第119-120页 |
·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3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作者简介 | 第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35-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