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13页 |
一、 本课题的来源、目的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既往研究概况 | 第11页 |
三、 本课题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概念 | 第13-23页 |
一、 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背景与形成的基础 | 第13-16页 |
二、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 | 第16-19页 |
三、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特征 | 第19-23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政治导向功能 | 第23-34页 |
一、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伦理性——引导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 第23-26页 |
二、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阶级性——引导人民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 第26-28页 |
三、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性——引导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 | 第28-31页 |
四、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辩证性——引导人民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 第31-34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政治保障功能 | 第34-43页 |
一、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依法治国”提供合法性保障 | 第34-37页 |
二、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以德治国”提供群众性保障 | 第37-39页 |
三、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反腐倡廉”提供自律性保障 | 第39-43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政治教育功能 | 第43-51页 |
一、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政治教育的基础 | 第43-44页 |
二、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伦理教育与政治教育不能互相取代 | 第44-46页 |
三、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党风行风建设相结合 | 第46-48页 |
四、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 第48-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