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创新点 | 第13页 |
| ·研究难点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第2章 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 ·碳排放权的理论界定 | 第15-16页 |
| ·碳排放权的界定 | 第16-17页 |
| ·碳排放权交易的内涵 | 第17-20页 |
|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 | 第17-19页 |
| ·碳排放权交易的分类 | 第19页 |
| ·碳排放权交易的特点 | 第19-20页 |
| ·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 ·排污权交易的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 ·环境的产权化 | 第21-22页 |
|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出现 | 第22-23页 |
| 第3章 典型国家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及经验启示 | 第23-39页 |
| ·欧盟的碳排放交易制度 | 第23-29页 |
| ·欧盟碳排放交易相关论述 | 第23-26页 |
| ·对欧盟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评价 | 第26-29页 |
| ·美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及评价 | 第29-34页 |
| ·美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概述 | 第30-32页 |
| ·对美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评价 | 第32-34页 |
| ·澳大利亚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及评价 | 第34-37页 |
|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澳大利亚的发展 | 第34-36页 |
| ·对澳大利亚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评价 | 第36-37页 |
| ·典型国家摊牌碳排放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39页 |
| ·在市场机制中加入行政干预 | 第37页 |
| ·加强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和改进 | 第37-38页 |
| ·借鉴别国经验,完善我国立法 | 第38-39页 |
| 第4章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39-47页 |
| ·我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实践的现实意义 | 第39-41页 |
| ·促进我国碳金融体系的发展 | 第39页 |
| ·以市场机制应对环境问题 | 第39-40页 |
| ·争夺国际碳金融市场话语权 | 第40-41页 |
| ·我国在减排领域取得的成效 | 第41-43页 |
| ·我国是减排最大项目的东道国 | 第41页 |
| ·我国的三家减排机构已获得国际认可 | 第41-42页 |
| ·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形成 | 第42页 |
| ·已成立多个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所 | 第42-43页 |
| ·我国在实际交易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47页 |
| ·市场分割 | 第43-44页 |
| ·市场主体参与度低 | 第44页 |
| ·价格机制缺失 | 第44-47页 |
| 第5章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 第47-57页 |
| ·构建与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 第47-50页 |
| ·利益均衡,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 第47页 |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7-48页 |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 第48-49页 |
| ·循序渐进原则 | 第49页 |
| ·广泛合作的原则 | 第49-50页 |
| ·构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具休策略 | 第50-57页 |
| ·科学确定碳排放的总量 | 第50页 |
| ·做好排放权的初始分配 | 第50-51页 |
| ·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管理制度 | 第51-53页 |
| ·强化环境审计对碳排放的监管能力 | 第53页 |
| ·发挥政府在碳排放权交易中的职能 | 第53-57页 |
| 结束语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