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和论文框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资料和方法 | 第14-18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4页 |
·研究区域的数据 | 第14-16页 |
·数据处理 | 第16-18页 |
第三章 苏州地区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 | 第18-30页 |
·国家空气质量标准 | 第18-19页 |
·PM_(2.5)和PM_(10)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19-25页 |
·日平均时间序列特征 | 第19-21页 |
·季节变化特征 | 第21-23页 |
·日变化特征 | 第23-25页 |
·PM_(2.5)和PM_(10)的比值 | 第25-2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气象要素和化学因子对PM_(2.5)和PM_(10)浓度的影响 | 第30-40页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介绍和应用 | 第30-31页 |
·BP神经网络的选取意义 | 第31-33页 |
·BP神经网络模型的特性 | 第31-32页 |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基本参数设定 | 第32-33页 |
·气象要素对PM_(2.5)和PM_(10)浓度影响 | 第33-36页 |
·气象要素对PM_(2.5)浓度的影响 | 第33-35页 |
·气象要素对PM_(10)浓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化学因子对PM_(2.5)和PM_(10)浓度影响 | 第36-38页 |
·化学因子对PM_(2.5)浓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化学因子对PM_(10)浓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苏州地区一次PM高浓度污染过程的气象特征分析 | 第40-58页 |
·污染过程和地面气象观测分析 | 第40-44页 |
·气象条件分析 | 第44-49页 |
·大气稳定度 | 第49-55页 |
·温度递减率的垂直分布 | 第49-52页 |
·大气稳定度划分 | 第52-54页 |
·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 第59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