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两次飑线过程的差异及成因分析
目录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飑线的研究进展 | 第9-16页 |
·飑线系统的分类 | 第9-11页 |
·飑线的生命史演变及特征 | 第11-13页 |
·飑线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 第13-15页 |
·飑线的触发及维持机制 | 第15页 |
·飑线目前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资料和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资料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两次飑线过程的特征分析 | 第18-31页 |
·天气概况 | 第18-22页 |
·降水和大风实况 | 第18-19页 |
·雷达回波分析 | 第19-22页 |
·天气形势分析 | 第22-25页 |
·强对流产生的水汽以及不稳定条件对比分析 | 第25-28页 |
·环境风垂直切变对比分析 | 第28-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模式方案设计及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31-39页 |
·WRF中尺度模式简介 | 第31-32页 |
·WRF中尺度模式的特点 | 第31页 |
·WRF模式的系统组成与程序结构 | 第31-32页 |
·WRF中尺度模式方案设计 | 第32-34页 |
·模式结果检验 | 第34-38页 |
·雷达回波范围和强度的对比 | 第35-36页 |
·中低层和低层水汽条件的对比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庵线的中尺度结构与触发机制对比 | 第39-50页 |
·飑线动力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39-43页 |
·飑线热力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飑线过程触发机制的对比分析 | 第44-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两次飑线的云微物理结构对比分析 | 第50-56页 |
·两次飑线过程的云微物理结构对比分析 | 第50-54页 |
·水汽敏感性试验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