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73区长3稳产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研究内容 | 第7-9页 |
第二章 庄 73 区地质特征 | 第9-29页 |
·区域构造 | 第9-10页 |
·沉积相研究 | 第10-16页 |
·区域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特征 | 第10-11页 |
·单井沉积相特征 | 第11-13页 |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13-15页 |
·庄 73 长 3 层沉积模式 | 第15-16页 |
·储层特征 | 第16-29页 |
·岩性特征 | 第16-17页 |
·储层成岩作用 | 第17-20页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20-29页 |
第三章 开发动态分析 | 第29-63页 |
·油井产能分析 | 第29-33页 |
·试油状况 | 第29页 |
·初期产能分布 | 第29-30页 |
·目前产能分析 | 第30-32页 |
·低产井分析 | 第32-33页 |
·油井含水状况 | 第33-41页 |
·含水分布状况 | 第33-35页 |
·高含水原因分析 | 第35-41页 |
·地层能量变化特征 | 第41-46页 |
·产液状况分析 | 第41-42页 |
·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 第42-46页 |
·注水能力分析 | 第46-49页 |
·注水历程分析 | 第46页 |
·单井历年日均注水量 | 第46-47页 |
·目前单井日注水量 | 第47-49页 |
·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 第49-59页 |
·水驱动用程度 | 第49页 |
·水驱特征 | 第49-50页 |
·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 | 第50-51页 |
·存水率与含水之间的关系 | 第51-53页 |
·注采比与含水上升速度的关系 | 第53页 |
·重点注水井组效果分析 | 第53-58页 |
·水驱效果综合评价 | 第58-59页 |
·目前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9-63页 |
·平面压力分布不均 | 第59页 |
·低产井比例高,产量递减快 | 第59-60页 |
·局部微裂缝发育,导致部分井水淹 | 第60-61页 |
·层间矛盾突出,吸水不均匀 | 第61-63页 |
第四章 油藏工程论证 | 第63-89页 |
·开发层系划分 | 第63-64页 |
·开发原则 | 第63页 |
·开发层系划分 | 第63-64页 |
·开发方式 | 第64-66页 |
·补充能量开发的必要性 | 第64-65页 |
·注水开发的可行性 | 第65-66页 |
·注水方式 | 第66页 |
·井网系统 | 第66-76页 |
·井网形式适应性分析 | 第66-68页 |
·裂缝性油藏不同井网形式分析 | 第68-71页 |
·井网密度 | 第71-74页 |
·合理排距、井距的选择 | 第74-76页 |
·压力系统设计 | 第76-85页 |
·压力系统建立原则 | 第76-77页 |
·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 第77-78页 |
·采油井合理井底流压 | 第78-81页 |
·合理生产压差 | 第81-82页 |
·注水井井口最大注水压力 | 第82-85页 |
·合理注采比、注水强度及注水量确定 | 第85-87页 |
·合理注采比 | 第85页 |
·最大注入量 | 第85-86页 |
·合理注水量 | 第86页 |
·合理注水强度 | 第86-87页 |
·合理采油速度 | 第87-89页 |
·采油速度与井网密度关系法 | 第87页 |
·采油速度与流动系数关系法 | 第87-88页 |
·合理采油速度的确定及分析 | 第88-89页 |
第五章 稳产技术政策研究 | 第89-93页 |
·精细注采关系分析,提高注水效率 | 第89页 |
·分区管理,调整注水参数 | 第89-90页 |
·进行剖面调整,提高水驱动用程度 | 第90页 |
·完善边部注采井网,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 | 第90-9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