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塬油田铁边城区块侏罗系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 ABSTRACT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 ·国内外进展及现状 | 第7-8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8页 |
| ·技术路线 | 第8-10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0-18页 |
| ·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 第10-12页 |
| ·盆地基本特征 | 第10-12页 |
| ·盆地勘探开发现状 | 第12页 |
|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2-18页 |
|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12-13页 |
| ·侏罗系地层及岩性特征 | 第13-16页 |
| ·沉积相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 ·油气勘探开发状况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18-29页 |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8-19页 |
|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19-25页 |
| ·测井相的划分 | 第20页 |
| ·测井相类型 | 第20-22页 |
| ·沉积相及沉积体系研究 | 第22-25页 |
| ·沉积微相展布及演化 | 第25-29页 |
| ·物源方向 | 第25-27页 |
| ·剖面沉积微相展布 | 第27页 |
| ·平面沉积微相展布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有利区带预测 | 第29-50页 |
| ·前侏罗系古地貌特征 | 第29-34页 |
| ·古地貌形态单元类型 | 第29-30页 |
| ·古地貌恢复方法 | 第30页 |
| ·研究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 第30-34页 |
| ·早侏罗古地貌油藏的成藏控制规律 | 第34-37页 |
| ·烃源岩 | 第34-35页 |
| ·油气运移通道 | 第35-36页 |
| ·储盖组合 | 第36-37页 |
| ·圈闭条件 | 第37页 |
| ·地下水的控制因素 | 第37页 |
| ·延安组早期油气成藏因素分析 | 第37-40页 |
| ·油藏类型 | 第37-39页 |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39-40页 |
| ·有利区块预测 | 第40-50页 |
| ·有利区块预测的依据 | 第40-41页 |
| ·铁边城研究区有利区块预测 | 第41-45页 |
| ·楼坊坪研究区有利区块预测 | 第45-47页 |
| ·马坊北研究区有利区块预测 | 第47-50页 |
| 第五章 结论及认识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