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油田王家湾区块油藏动态分析及合理注采比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7-8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8页 |
·研究内容 | 第8页 |
·技术路线 | 第8页 |
·课题来源 | 第8-9页 |
第二章 油田概况及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9-20页 |
·区域地理位置 | 第9页 |
·勘探开发历程 | 第9-10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0-11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1-14页 |
·地层划分思想 | 第11页 |
·地层划分方法 | 第11-12页 |
·地层对比划分标志及划分结果 | 第12-14页 |
·构造特征 | 第14-20页 |
第三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 | 第20-27页 |
·沉积特征 | 第20页 |
·河流沉积体系 | 第20-24页 |
·砂体展布特征 | 第24-27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27-38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7-28页 |
·砂岩特征 | 第27-28页 |
·填隙物 | 第28页 |
·储层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 第28-30页 |
·孔隙类型 | 第28-29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29-30页 |
·储层物性 | 第30-31页 |
·储层裂缝特征 | 第31页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31-35页 |
·储层敏感性及润湿性 | 第35-38页 |
·储层敏感性 | 第35-36页 |
·储层润湿性 | 第36-38页 |
第五章 油藏特征及储量计算 | 第38-48页 |
·油藏类型 | 第38-40页 |
·研究区压力与温度 | 第40页 |
·研究区流体性质 | 第40-41页 |
·原油性质 | 第40-41页 |
·地层水特征 | 第41页 |
·储量估算 | 第41-48页 |
·储量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参数的确定 | 第42-45页 |
·含油面积 | 第42页 |
·有效厚度 | 第42-45页 |
·有效孔隙度 | 第45页 |
·原始含油饱和度 | 第45-46页 |
·地面原油密度 | 第46页 |
·原始原油体积系数和气油比 | 第46-47页 |
·地质储量计算结果 | 第47-48页 |
第六章 油藏动态分析 | 第48-56页 |
·生产现状分析 | 第48-49页 |
·产能分布 | 第49-50页 |
·油井含水状况 | 第50-51页 |
·地层能量状况 | 第51-53页 |
·区块产能变化 | 第51页 |
·典型单井分析 | 第51-52页 |
·地层能量保持状况 | 第52-53页 |
·目前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 第53-56页 |
·油井含水高 | 第53-54页 |
·油井整体产量低 | 第54-55页 |
·油藏能量不均 | 第55-56页 |
第七章 合理注采比研究 | 第56-84页 |
·注采比确定方法调研 | 第56-67页 |
·矿场统计法或经验法 | 第57页 |
·物质平衡法 | 第57-63页 |
·水驱特征曲线法 | 第63-64页 |
·多元回归法 | 第64-66页 |
·最优化方法 | 第66-67页 |
·不同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 第67-69页 |
·王家湾区注采比确定方法初选 | 第69-74页 |
·边、底水油藏 | 第69-70页 |
·准备注水开发无边、底水油藏 | 第70-71页 |
·已注水开发无边、底水油藏 | 第71-74页 |
·王家湾区注采比确定 | 第74-84页 |
·区块整体研究 | 第74-79页 |
·典型井组论证 | 第79-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
详细摘要 | 第89-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