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15-6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60页 |
·关于课题 | 第15-21页 |
·题目的选定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2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6页 |
·国内外临水系城市空间形态演绎的研究概述 | 第26-32页 |
·国外临水系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 第27-30页 |
·国内临水系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 第30-32页 |
·研究范围、内容 | 第32-36页 |
·研究范围 | 第32-34页 |
·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论文技术手段与创新点 | 第36-40页 |
·核心任务 | 第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研究框架 | 第38-39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39-40页 |
·地域背景 | 第40-60页 |
·南昌市自然地理大略 | 第40-44页 |
·南昌市社会人文环境概述 | 第44-52页 |
·南昌市军事地位概述 | 第52-56页 |
·南昌城市建设大略 | 第56-60页 |
第二部分 古代南昌空间营造活动的研究 | 第60-137页 |
第2章 先秦及秦代南昌空间营造活动的研究 | 第60-83页 |
·我国战国及其之前的南昌空间营造 | 第60-77页 |
·战国及其之前南昌区域的遗址发掘状况 | 第62-68页 |
·战国及其之前南昌地区的文化博弈 | 第68-70页 |
·战国及其之前南昌地区建筑模式 | 第70-77页 |
·我国秦代南昌空间营造 | 第77-83页 |
·秦代南昌地区的军事地位 | 第78-79页 |
·秦代南昌地区的文化博弈 | 第79-80页 |
·秦代南昌地区的空间营造 | 第80-83页 |
第3章 汉至五代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 第83-117页 |
·五代以前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因子 | 第83-99页 |
·汉朝影响南昌空间发展博弈因子的分析 | 第83-92页 |
·六朝影响南昌空间发展博弈因子的分析 | 第92-97页 |
·隋、唐、五代影响南昌空间博弈因子的分析 | 第97-99页 |
·五代以前南昌地区的空间营造 | 第99-114页 |
·汉代南昌地区城市空间的营建 | 第99-111页 |
·六朝时期南昌城市空间营造之研究 | 第111-113页 |
·隋至五代时期南昌城市空间营造之研究 | 第113-114页 |
·汉至五代时期南昌城市空间尺度研究研究 | 第114-117页 |
·体 | 第114-115页 |
·面 | 第115页 |
·线 | 第115页 |
·点 | 第115-117页 |
第4章 宋至晚清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 第117-137页 |
·南昌宋以前的历史时代背景 | 第117-118页 |
·宋至晚清影响南昌空间发展博弈因子的分析 | 第118-129页 |
·宋至晚清南昌在地域政治上地位 | 第118-121页 |
·宋至晚清南昌在地域经济上的地位 | 第121-124页 |
·宋至晚清南昌在地域文化上的发展 | 第124页 |
·宋至晚清南昌在地域军事上的地位 | 第124-129页 |
·宋至晚清阶段南昌地区城市空间尺度研究 | 第129-135页 |
·体 | 第129-130页 |
·面 | 第130-133页 |
·线 | 第133-134页 |
·点 | 第134-135页 |
·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三部分 近代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 第137-143页 |
第5章 1859~191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 第137-143页 |
·近代南昌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137-139页 |
·维新思想在南昌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九江开埠对南昌的影响 | 第138页 |
·新型工、商企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 第138-139页 |
·1859~1919年的南昌空间营造研究 | 第139-141页 |
·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四部分 现代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 第143-158页 |
第6章 1919~194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 第143-158页 |
·1919~193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的研究 | 第143-152页 |
·五四运动对南昌产生的影响 | 第143页 |
·1919~1939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南昌的影响 | 第143-147页 |
·1919~1939军事斗争对南昌的影响 | 第147-151页 |
·1934年开始的新生活运动对南昌的影响 | 第151-152页 |
·1939~194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 第152-153页 |
·1939~1945军事较量对南昌城市营造的影响 | 第152页 |
·1945~1949军事较量对南昌城市营造的影响 | 第152-153页 |
·1919~194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尺度的研究 | 第153-157页 |
·体 | 第153-154页 |
·面 | 第154页 |
·线 | 第154-155页 |
·点 | 第155-157页 |
·小结 | 第157-158页 |
第五部分 现代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 第158-245页 |
第7章 1949~197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 | 第158-175页 |
·1949~197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的维护 | 第158-161页 |
·1949年军事斗争对南昌产生的影响 | 第158-160页 |
·1949~1959年对南昌城市的维护、设计及营建 | 第160-161页 |
·1959~1979年对南昌城市的维护与设计 | 第161页 |
·1949~1979年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的特征分析 | 第161-164页 |
·计划经济体系下南昌城市空间营造 | 第161-163页 |
·1949~1979年南昌房地产业的发展 | 第163-164页 |
·1949~1979年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尺度分析 | 第164-173页 |
·体:城市突破“团型”限制向外拓展,形成“熊掌”状结构 | 第164-168页 |
·面:工业区的逐渐形成 | 第168-169页 |
·线:南北主轴及四条主干道的形成 | 第169-170页 |
·点:由集会广场向纪念广场的转变 | 第170-173页 |
·小结:伴随道路的增长而发展的城市 | 第173-175页 |
第8章 1979~200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 第175-206页 |
·1979~200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的维护 | 第175-184页 |
·1979~198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的维护 | 第175-177页 |
·1989~199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的维护 | 第177-179页 |
·1999~200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的维护 | 第179-184页 |
·1979~2009年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特征解析 | 第184-193页 |
·市场经济作用下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理念 | 第184-192页 |
·南昌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 第192-193页 |
·1979~2009年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的尺度分析 | 第193-204页 |
·体:从一江两岸到一核五片 | 第193-197页 |
·面:工业用地的分布日渐合理 | 第197-199页 |
·线:道路体系日益完善 | 第199-200页 |
·点:火车站 | 第200-204页 |
·小结 | 第204-206页 |
第9章 南昌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的历史动力机制 | 第206-215页 |
·多文化交融下的空间营造 | 第206-208页 |
·军事斗争影响下之南昌空间营造 | 第208-212页 |
·经济体制影响下之南昌空间营造 | 第212-215页 |
第10章 展望:南昌城市空间未来建设预测 | 第215-245页 |
·2009~2039年多种文化交融下的城市空间 | 第215-231页 |
·南昌中低收入群体居住问题解决:保障性住房营建 | 第215-218页 |
·文脉的延续:南昌历史老街区的延续 | 第218-227页 |
·经济与生态间的平衡:南昌城市建设的低碳发展 | 第227-229页 |
·英雄城文化品牌的打造 | 第229-231页 |
·未来南昌城市空间尺度展望 | 第231-243页 |
·体:“一江两岸、两核八片”的城镇空间骨架 | 第231-233页 |
·面:复合文化交织下的城市空间拼贴 | 第233-239页 |
·线:“三环”、“十一射”营造半小时经济圈 | 第239-240页 |
·点:复合文化交织下的空间标志 | 第240-243页 |
·小结:多种文化交融下之南昌开放式空间博弈 | 第243-245页 |
·南昌将携手他城打造中国经济之第四级 | 第243页 |
·营造多种文化交融下城市空间 | 第243-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245-26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260-261页 |
致谢 | 第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