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 | 第7-32页 |
·文献综述 | 第7-29页 |
·方酰胺的合成 | 第7-10页 |
·含有脂肪侧链的方酰胺的合成 | 第7-9页 |
·含有芳香侧链的方酰胺的合成 | 第9-10页 |
·方酰胺的理化性质 | 第10-14页 |
·方酰胺的氢键和芳香性 | 第10-11页 |
·方酰胺的构象 | 第11-14页 |
·阴离子识别 | 第14-19页 |
·羧基阴离子受体 | 第14-16页 |
·硫酸根阴离子受体 | 第16-17页 |
·卤阴离子受体 | 第17-19页 |
·阳离子受体 | 第19-21页 |
·方酰胺在合成上的应用 | 第21-25页 |
·作为手性配体 | 第21-22页 |
·作为手性氢键催化剂 | 第22-24页 |
·非手性酸性催化剂 | 第24-25页 |
·在药物化学领域的应用 | 第25-28页 |
·作为电子等排体 | 第25-27页 |
·脲的类似物 | 第27-28页 |
·方酰胺在生物化学方面的应用 | 第28-29页 |
·总结 | 第29-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基于方酰胺骨架的方酸菁染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32-47页 |
·实验部分 | 第33-39页 |
·试剂和药品 | 第33-34页 |
·主要仪器 | 第34-35页 |
·不对称方酸菁 123 合成与表征 | 第35-38页 |
·N~1-甲基-N~1-苯基乙烷-1,2-二胺(131)的合成与表征 | 第36页 |
·方酸二乙酯(128)的合成 | 第36页 |
·方酰胺 122 的合成与表征 | 第36页 |
·N,N-二正丁基苯胺(133)的合成与表征[84] | 第36-37页 |
·方酰氯(129)的合成 | 第37页 |
·3-[4-(N,N-二正丁基)]苯基-4-羟基环丁-3-烯-1,2-二酮(134)的合成与表征 | 第37页 |
·不对称方酸菁(123)的合成与表征 | 第37-38页 |
·吸收光谱 | 第38页 |
·荧光量子产率 | 第38页 |
·化学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实验 | 第38-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合成 | 第39-40页 |
·方酰胺(122)的合成 | 第39页 |
·3-[4-(N,N-二正丁基)]苯基-4-羟基环丁-3-烯-1,2-二酮(134)的合成 | 第39-40页 |
·不对称方酸菁(123)的合成 | 第40页 |
·光物理性质的研究 | 第40-45页 |
·方酰胺 122 的光谱性质 | 第40-42页 |
·不对称方酸菁 123 的光谱性质 | 第42-44页 |
·不对称方酸菁 123 的稳定性 | 第44-45页 |
·总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含氢键的金刚烷类方酸菁的设计、合成及性质 | 第47-61页 |
·实验部分 | 第47-51页 |
·试剂和药品 | 第47-48页 |
·主要仪器 | 第48-49页 |
·合成与表征 | 第49-50页 |
·2-金刚烷酮(140)的合成[95,96] | 第49页 |
·N-(2-金刚烷基)苯胺(142)的合成[97] | 第49-50页 |
·对称方酸菁 124 的合成 | 第50页 |
·吸收光谱 | 第50页 |
·荧光量子产率 | 第50页 |
·光稳定性实验 | 第50-51页 |
·TFA 滴定实验 | 第51页 |
·聚集态实验 | 第51页 |
·环糊精包合实验 | 第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合成 | 第51-53页 |
·N-(2-金刚烷基)苯胺(142)的合成 | 第51-52页 |
·不对称方酸菁 124 的合成 | 第52-53页 |
·光物理性质的研究 | 第53-59页 |
·对称方酸菁 124 的光谱性质 | 第53-54页 |
·TFA 酸滴定 | 第54-57页 |
·聚集态 | 第57-58页 |
·和环糊精包合的研究 | 第58-59页 |
·总结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重要化合物的谱图 | 第70-80页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