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A~2/O-MBNR工艺中微生物性能及碳磷比对除磷性能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课题背景第12-13页
   ·生物除磷机理第13-14页
     ·PAO 除磷机理第13页
     ·DPB 除磷机理第13-14页
   ·生物除磷工艺第14-16页
     ·Phostrip 工艺第14页
     ·A2/O 工艺及改进工艺第14-15页
     ·Bardenpho 工艺第15-16页
     ·SBR 工艺第16页
     ·反硝化除磷工艺第16页
   ·除磷微生物及表征技术第16-19页
     ·聚磷菌(PAOs)第17页
     ·反硝化聚磷菌(DPB)第17页
     ·聚磷微生物表征技术第17-19页
   ·胞内聚合物第19-22页
     ·聚-β-羟基丁酸(PHB)第19-21页
     ·聚磷酸盐第21-22页
   ·生物除磷的影响因素第22-23页
     ·碳源的影响第22页
     ·C/P 比的影响第22-23页
     ·硝态氮的影响第23页
     ·污泥膨胀的影响第23页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第23-25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3-24页
     ·课题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第25-31页
   ·试验装置第25-26页
   ·试验用水第26页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第26页
   ·PHB 分析方法第26-28页
     ·PHB 苏丹黑染色第26-27页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 PHB第27页
     ·气象色谱/质谱法检测 PHB第27-28页
     ·红外光谱法分析 PHB第28页
   ·聚磷酸盐分析方法第28页
   ·微生物分析方法第28-29页
     ·污泥形态观察第28页
     ·微生物种群分析第28-29页
     ·PCR-克隆测序法第29页
   ·计算方法第29-31页
第三章 PHB 与聚磷酸盐分析方法筛选第31-45页
   ·PHB 测定方法的筛选第31-32页
     ·紫外分光光度法第31页
     ·气象色谱/质谱法第31-32页
   ·PHB 提取方法的筛选第32-36页
     ·预处理方法筛选第32-33页
     ·NaClO 用法筛选第33页
     ·最适提取方法的筛选第33-35页
     ·NaClO+氯仿法提取条件的优化第35-36页
   ·PHB 定性分析第36-39页
     ·苏丹黑染色第36页
     ·气象色谱/质谱分析第36-38页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38-39页
   ·聚磷酸盐分析方法的筛选第39-44页
     ·过硫酸钾+浓硫酸消解法第39-40页
     ·氢氧化钠-马弗炉高温消解法第40-41页
     ·高氯酸消解法第41-42页
     ·过硫酸钾-高压锅消解法第42-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C/P 比对 A~2/O-MBNR 工艺除磷性能的影响第45-63页
   ·C/P 比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第45-48页
     ·C/P 比对 COD 去除的影响第45页
     ·C/P 比对系统脱氮的影响第45-47页
     ·C/P 比对系统磷的去除的影响第47-48页
   ·不同 C/P 比下 PHB 与 COD、PO43-的关系第48-52页
     ·不同 C/P 比进水 COD 与厌氧 PHB 含量的关系第48页
     ·不同 C/P 比各构筑物 PHB 含量沿程变化第48-49页
     ·不同 C/P 比厌氧池 COD 消耗量与 PHB 合成量关系第49-51页
     ·不同 C/P 比厌氧池释磷量与 PHB 合成量关系第51-52页
     ·不同 C/P 比缺氧池和好氧池吸磷量与 PHB 含量关系第52页
   ·不同 C/P 比下 PHB 与聚磷酸盐的关系第52-54页
     ·不同 C/P 比聚磷酸盐沿程含量变化第52-53页
     ·不同 C/P 比厌氧聚磷与 PHB 含量变化第53-54页
     ·不同 C/P 比缺氧、好氧聚磷与 PHB 含量变化第54页
   ·不同 C/P 比下微生物聚磷能力表示第54-55页
   ·C/P 比为 36 时系统性能与胞内聚合物变化第55-57页
     ·污染物的沿程变化与去除分析第55-56页
     ·C/P 比为 36 时 PHB 与聚磷酸盐沿程含量变化第56-57页
   ·C/P 比为 46-73 时污泥膨胀对工艺性能的影响第57-61页
     ·污泥沉降性能与 MLSS 变化第57-58页
     ·污膨胀对 COD、NH4+-N、TN 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8页
     ·污膨胀对磷酸盐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8-59页
     ·污泥膨胀对 PHB 含量沿程变化影响第59-60页
     ·污泥膨胀对聚磷酸盐含量沿程变化影响第60页
     ·污泥膨胀的控制与恢复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A~2/O-MBNR 工艺的微生物分析第63-71页
   ·微生物相观察第63-64页
     ·C/P 比为 36 时污泥显微镜观察第63页
     ·膨胀状态下污泥显微镜观察第63-64页
   ·扫描电镜分析第64-65页
   ·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分析聚磷菌第65-67页
   ·PCR-克隆测序分析菌群结构第67-70页
     ·厌氧池、好氧池细菌以门分类的菌群比例第67-68页
     ·厌氧池、好氧池细菌以纲分类的菌群比例第68页
     ·厌氧池、好氧池菌群测序结果第68-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71-73页
   ·结论第71-72页
   ·建议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致谢第78-79页
作者简历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应用UASB+SBR法处理乳化剂废水的中试试验研究
下一篇:基于ionic框架和AngularJS的手机移动端商城APP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