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2页 |
文字目录 | 第7-9页 |
图片目录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一、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思路及文章内容 | 第13页 |
三、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四、 研究概况和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追根溯源 | 第17-33页 |
一、 上党梆子产生与形成发展 | 第17-22页 |
(一) 上党梆子剧种产生之源 | 第17-19页 |
(二) 上党梆子的形成与发展 | 第19-22页 |
二、 上党梆子戏班——剧团的发展 | 第22页 |
三、 建国后上党梆子剧团的发展 | 第22-24页 |
四、 上党梆子的艺术特色 | 第24-33页 |
(一) 声腔 | 第24-25页 |
(二) 念白 | 第25页 |
(三) 行当 | 第25-26页 |
(四) 乐队伴奏 | 第26-29页 |
(五) 舞台美术 | 第29-31页 |
(六) 剧目 | 第31-33页 |
第二章 长治地区上党梆子剧团的现状 | 第33-49页 |
一、 剧团的分布与数量 | 第34-35页 |
(一) 回顾历史 | 第34页 |
(二) 当前现状 | 第34-35页 |
二、 官方剧团——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的经营状况 | 第35-38页 |
(一) 剧团历史 | 第35-36页 |
(二) 剧团规模 | 第36-37页 |
(三) 剧团的管理模式 | 第37页 |
(四) 演员来源及其现状 | 第37-38页 |
(五) 市场规模 | 第38页 |
三、 民间剧团——长治市城区上党梆子剧团的经营状况 | 第38-45页 |
(一) 剧团历史 | 第38-39页 |
(二) 剧团规模 | 第39-40页 |
(三) 剧团的经营模式 | 第40-43页 |
(四) 演员来源及其现状 | 第43-44页 |
(五) 市场规模 | 第44-45页 |
四、 剧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5-49页 |
(一) 剧团的管理 | 第45页 |
(二) 演员的培养与待遇 | 第45-48页 |
(三) 市场的巩固 | 第48-49页 |
第三章 长治市城区上党梆子剧团演出剧目分析 | 第49-61页 |
剧目《宋宫血泪》分析 | 第49-50页 |
一、 唱腔及伴奏 | 第50-55页 |
(一) 声腔 | 第50-51页 |
(二) 板式组合 | 第51-53页 |
(三) 乐队伴奏 | 第53-55页 |
二、 角色分配 | 第55-57页 |
三、 脸谱与服装 | 第57-61页 |
第四章 传承与发展 | 第61-66页 |
一、 长治地区上党梆子剧团存在问题的根源 | 第61-63页 |
(一) 受众体的日益老化 | 第61-62页 |
(二)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梆子戏的演出范围缩小 | 第62页 |
(三) 剧团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剧团的发展 | 第62页 |
(四) 演员现状 | 第62页 |
(五) 上党梆子出现了创作队伍断档的危机 | 第62-63页 |
二、 如何保护和发展上党梆子 | 第63-66页 |
(一) 充分利用传媒手段,扩大上党梆子的影响 | 第63页 |
(二) 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坚持社会效益与政府扶持相结合 | 第63-64页 |
(三) 提高演员待遇和素质,大力培养上党梆子的接班人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1:田野调查实录 | 第71-74页 |
附录 2:针对上党梆子的调查问卷 | 第74-77页 |
附录 3:采访图片 | 第77-82页 |
附录 4:采访人物简介 | 第82-84页 |
附录 5:上党梆子唱腔板式一览表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