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植物源杀菌剂的主要成分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萜类 | 第12页 |
·黄酮类 | 第12-13页 |
·皂苷类 | 第13页 |
·糖类 | 第13页 |
·其它活性物质 | 第13-14页 |
·甘草化学成分 | 第14-15页 |
·三萜皂苷类 | 第14页 |
·黄酮类 | 第14-15页 |
·多糖 | 第15页 |
·其它成分 | 第15页 |
·甘草资源现状 | 第15页 |
·提高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甘草粗提物制备及抑菌活性分析 | 第18-36页 |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供试材料 | 第18页 |
·试验仪器 | 第18页 |
·试验试剂 | 第18-19页 |
·供试菌种 | 第19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23页 |
·最佳提取溶剂筛选 | 第19-20页 |
·不同浓度提取物对 6 种病菌的 EC50比较 | 第20页 |
·甘草主要抑菌成分分析 | 第20-21页 |
·甘草总黄酮对燕麦镰刀菌菌丝生长量和菌丝形态的影响[] | 第21页 |
·甘草总黄酮对燕麦镰刀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21-22页 |
·甘草总黄酮抑菌活性稳定性分析 | 第22-23页 |
·统计分析 | 第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32页 |
·最佳提取溶剂的筛选 | 第23-27页 |
·丙酮和乙酸乙酯溶剂提取物对 6 种病原菌的 EC50比较 | 第27页 |
·甘草主要抑菌成分初步分析 | 第27-29页 |
·甘草总黄酮对燕麦镰刀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 第29页 |
·甘草总黄酮对燕麦镰刀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 第29-30页 |
·甘草总黄酮对燕麦镰刀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30页 |
·甘草总黄酮抑菌活性稳定性分析 | 第30-32页 |
·讨论 | 第32-36页 |
·不同提取溶剂对甘草的提取率 | 第32-33页 |
·不同提取溶剂的提取物抑菌作用 | 第33页 |
·甘草主要抑菌成分分析 | 第33页 |
·甘草总黄酮对燕麦镰刀菌菌丝生长量和菌丝形态的影响 | 第33-34页 |
·甘草总黄酮对燕麦镰刀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甘草总黄酮的稳定性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不同附加物对甘草愈伤组织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36-52页 |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试验试剂 | 第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39页 |
·甘草无菌苗的获得 | 第36页 |
·甘草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6-37页 |
·甘草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37页 |
·愈伤组织生长曲线绘制 | 第37页 |
·不同附加物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及甘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8页 |
·甘草无菌苗的获得 | 第39页 |
·甘草愈伤组织诱导 | 第39-40页 |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0页 |
·甘草愈伤组织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0-41页 |
·生长天数对总黄酮量影响 | 第41页 |
·不同附加物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41-48页 |
·讨论 | 第48-52页 |
·生长天数对总黄酮含量影响 | 第48页 |
·碳源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与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NaCl 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与总黄酮含量影响 | 第49页 |
·甘露醇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与总黄酮含量影响 | 第49页 |
·PEG-6000 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与总黄酮含量影响 | 第49-50页 |
·NaAC(乙酸钠)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与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50页 |
·SA(水杨酸)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与总黄酮的影响 | 第50页 |
·水解酪蛋白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与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酵母提取物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与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51页 |
·PVP 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与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2-54页 |
·主要研究结果 | 第52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2-53页 |
·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