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团体—涂尔干社会整合思想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设计 | 第10-11页 |
|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 | 第12-14页 |
| ·研究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 第14-15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14页 |
| ·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涂尔干的社会观 | 第15-20页 |
| ·涂尔干所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 | 第15-17页 |
| ·时代背景 | 第15-16页 |
| ·思想渊源 | 第16-17页 |
|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17-20页 |
| 第三章 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涂尔干的社会结构论 | 第20-30页 |
| ·社会整合的类型划分 | 第20-22页 |
| ·传统社会的机械团结 | 第20页 |
| ·工业社会的有机团结 | 第20-21页 |
| ·社会团结的表象特征 | 第21-22页 |
| ·社会整合的结构性基础:社会分工 | 第22-27页 |
| ·社会分工的原因 | 第22-23页 |
| ·社会分工的结果 | 第23-25页 |
| ·三种反常形式的社会分工 | 第25-27页 |
| ·社会整合的精神基础——集体意识 | 第27-30页 |
| ·集体意识的内涵 | 第27页 |
| ·集体意识的式微 | 第27-28页 |
| ·集体意识的社会结构基础 | 第28-29页 |
| ·现代社会同样需要集体意识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工业社会的现代性困境:社会失范的诊断 | 第30-34页 |
| ·社会失范的表现 | 第30-31页 |
| ·社会解组 | 第30页 |
| ·个人人格解组和越轨行为的产生 | 第30-31页 |
| ·社会失范的原因 | 第31-34页 |
| ·集体意识的衰落 | 第31-32页 |
| ·个体意识的扩张 | 第32-33页 |
| ·反常的社会分工 | 第33-34页 |
| 第五章 法人团体:涂尔干的社会整合论 | 第34-48页 |
| ·法人团体的社会整合观 | 第34-37页 |
| ·法人团体的涵义 | 第34-35页 |
| ·法人团体作为社会整合的中间组织 | 第35-36页 |
| ·法人团体作为社会整合的利益诉求组织 | 第36页 |
| ·法人团体作为社会整合的道德共同体 | 第36-37页 |
| ·法人团体社会整合观的特征分析 | 第37-40页 |
| ·具有组织整合的外在特征 | 第37-38页 |
| ·具有精神整合的内在性 | 第38-39页 |
| ·注重社会整合的集体性 | 第39页 |
| ·“法人团体”社会整合观的不足之处 | 第39-40页 |
| ·职业伦理思想:法人团体的核心精神 | 第40-48页 |
| ·职业伦理是一种社会现象 | 第40-41页 |
| ·职业伦理的特征 | 第41-42页 |
| ·职业伦理的主要社会功能 | 第42-43页 |
| ·职业伦理的价值优越性 | 第43-46页 |
| ·职业伦理的困境与道德个人主义的提出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