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8页 |
| ·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7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7页 |
| ·文献综述 | 第7-17页 |
| ·沥青的组成、结构及其改性基础 | 第8页 |
| ·沥青的组成 | 第8-9页 |
| ·沥青的结构 | 第9-10页 |
| ·沥青的使用历史 | 第10-12页 |
| ·改性沥青的机理 | 第12-13页 |
| ·发展历史—聚合物改性沥青 | 第13页 |
| ·沥青改性时可以应用的聚合物种类 | 第13-14页 |
| ·混合体系的相容性问题 | 第14-15页 |
| ·国外沥青软包装情况 | 第15-16页 |
| ·国内沥青软包装情况 | 第16-17页 |
| ·论文的选题和意义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8-25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18-19页 |
| ·仪器 | 第18页 |
| ·原料 | 第18-19页 |
| ·改性氧化沥青的制备 | 第19-20页 |
| ·氧化沥青的改性 | 第19页 |
| ·不同条件下改性氧化沥青样品的制备 | 第19-20页 |
| ·改性氧化沥青的后处理 | 第20页 |
| ·共混材料的制备 | 第20-22页 |
| ·单螺杆挤出机和压延设备操作条件 | 第20-21页 |
| ·不同比例共混物的制备 | 第21-22页 |
| ·不同填料的共混物的制备 | 第22-23页 |
| ·不同比例玻璃纤维的共混物的制备 | 第22页 |
| ·不同比例纳米级碳酸钙的共混物的制备 | 第22页 |
| ·不同比例硅微粉的共混物的制备 | 第22页 |
| ·不同比例蒙脱土的共混物的制备 | 第22-23页 |
| ·1.0%的纳米级碳酸钙和不同比例玻璃纤维的共混物的制备 | 第23页 |
| ·测试与表征方法 | 第23-25页 |
| ·拉伸样条的制作及力学性能测试 | 第23页 |
| ·拉伸样条的断面微观形态分析 | 第23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3-24页 |
| ·MAH接枝转化率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5-41页 |
| ·改性氧化沥青的反应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8页 |
| ·马来酸酐(MAH)加入量 | 第25页 |
| ·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的用量 | 第25-26页 |
| ·反应时间 | 第26-27页 |
| ·氧化沥青和改性氧化沥青的IR谱图解析 | 第27-28页 |
| ·不同配比的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及断口微观形态 | 第28-29页 |
| ·不同配比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第28-29页 |
| ·配比7的拉伸样条断口SEM | 第29页 |
| ·玻璃纤维的加入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9-32页 |
| ·不同比例玻璃纤维的共混物的应力应变曲线 | 第29-30页 |
| ·玻璃纤维的拉伸样条断口形貌的微观分析 | 第30-32页 |
| ·纳米碳酸钙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不同比例的纳米级碳酸钙的共混物的应力应变曲线 | 第32页 |
| ·纳米级碳酸钙的拉伸样条断口形貌的微观分析 | 第32-33页 |
| ·硅微粉的加入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 ·不同比例的硅微粉的共混物的应力应变曲线 | 第33-34页 |
| ·不同比例硅微粉的拉伸样条断口的微观分析 | 第34-35页 |
| ·蒙脱土的加入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5-37页 |
| ·不同比例的蒙脱土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 ·不同比例蒙脱土的拉伸样条断口形貌的微观分析 | 第36-37页 |
| ·玻璃纤维对已加入纳米级碳酸钙的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 ·不同比例的玻璃纤维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不同比例玻璃纤维及1%碳酸钙的拉伸样条断口的微观分析 | 第38-39页 |
| ·微观分析不同填料制备的样品 | 第39-40页 |
| ·由复合材料制备的沥青包装袋的性能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作者简介 | 第4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