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30页 |
·农田镉污染和水稻镉污染现状 | 第19-21页 |
·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水稻Fe、Cd吸收的影响 | 第21-23页 |
·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机制 | 第21-22页 |
·水稻根表铁膜的化学组成 | 第22页 |
·水稻根表铁膜的空间分布 | 第22-23页 |
·水稻根表铁膜对水稻Fe、Cd吸收的影响 | 第23页 |
·水稻根际性状对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及Fe、Cd吸收的影响 | 第23-25页 |
·根系氧化力 | 第23-24页 |
·根际有效态Fe | 第24-25页 |
·根际Eh值和pH | 第25页 |
·Cd胁迫对植物产生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影响 | 第25-27页 |
·低分子量有机酸的来源、组成和含量 | 第25-26页 |
·Cd胁迫对植物根系分泌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影响 | 第26页 |
·Cd胁迫对植株体内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影响 | 第26-27页 |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和植物Cd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 第27-28页 |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Cd吸附一解吸的影响 | 第27页 |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Cd有效性的影响 | 第27页 |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Cd形态的影响 | 第27-28页 |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植株吸收与转运Cd的影响 | 第28页 |
·尚未解决的问题 | 第28-30页 |
第三章 pH和Fe、Cd处理对水稻根际及根表Fe、Cd吸附行为的影响 | 第30-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试验设计 | 第31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1-33页 |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不同处理对水稻根际氧化还原状况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不同处理对蛭石Fe、Cd吸附的影响 | 第34-36页 |
·不同处理对水稻根系表面Fe、Cd吸附的影响 | 第36-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pH和Fe、Cd处理对水稻Fe、Cd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 第42-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缺Fe对水稻根系Fe、Cd吸附与吸收的影响 | 第46-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试验设计 | 第47-4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8页 |
·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缺Fe预培对水稻根际环境理化性质和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 第49-50页 |
·缺Fe预培对水稻蛭石表面和根表铁膜Fe、Cd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缺Fe预培对水稻Fe、Cd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 第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Fe形态对水稻根系Fe、Cd吸附与吸收的影响 | 第54-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试验设计 | 第55-56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6页 |
·试验结果 | 第56-60页 |
·不同处理对水稻根际环境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56-57页 |
·不同处理对水稻蛭石表面Fe、Cd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57-60页 |
·讨论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全文结论 | 第64-65页 |
·pH和Fe、Cd处理对水稻根系Fe、Cd吸附与吸收的影响 | 第64页 |
·水稻根系分泌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对水稻根系Fe、Cd吸附与吸收的影响 | 第64-65页 |
·创新之处 | 第65页 |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