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液型聚丙烯酰胺系列产品制备工艺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 ·絮凝剂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 ·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机理 | 第8-10页 |
| ·有机合成絮凝剂研究趋势 | 第10页 |
| ·聚丙烯酰胺絮凝剂概述 | 第10页 |
| ·聚丙烯酰胺品种 | 第10-12页 |
| ·聚丙烯酰胺产品剂型与聚合方法 | 第12-14页 |
| ·水溶胶型PAM | 第12-13页 |
| ·乳液型PAM | 第13页 |
| ·粉剂型PAM | 第13页 |
| ·水分散型PAM | 第13-14页 |
| ·反相乳液聚合工艺 | 第14-17页 |
| ·反相乳液体系构成 | 第14-15页 |
| ·反相乳液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17页 |
| ·两性聚丙烯酰胺制备工艺 | 第17-18页 |
| ·Mannich反应 | 第17-18页 |
| ·"后水解"工艺 | 第18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实验药剂、仪器与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 ·实验药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 ·实验药剂 | 第20-21页 |
|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原料精制 | 第21页 |
| ·超声乳化制备反相乳液 | 第21-22页 |
| ·聚丙烯酰胺制备工艺 | 第22-23页 |
| ·两性聚丙烯酰胺"后水解"制备工艺 | 第23页 |
| ·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 ·聚合产物相对分子量测定 | 第23-24页 |
| ·乳液稳定性测定 | 第24页 |
| ·阳离子度测定 | 第24页 |
|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水解度测定 | 第24-25页 |
| ·红外光谱表征 | 第25页 |
| ·热分析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反相乳液聚合改良工艺制备PAM | 第26-36页 |
| ·反相乳液聚合工艺改良探索 | 第26-28页 |
| ·工艺改良方案提出 | 第26-27页 |
| ·工艺改良方案验证 | 第27-28页 |
| ·聚合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3页 |
|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尿素用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 ·乳化剂的影响 | 第30-32页 |
| ·单体浓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 ·聚合温度的选择 | 第33页 |
| ·聚合产品表征 | 第33-35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 ·热分析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制备工艺研究 | 第36-44页 |
| ·聚合反应机理 | 第36-37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 第37页 |
| ·单体浓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乳化剂的影响 | 第38-40页 |
| ·油水质量比的影响 | 第40页 |
| ·聚合产物阳离子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 ·聚合产品表征 | 第41-43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 ·热分析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乳液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水解工艺研究 | 第44-51页 |
| ·CPAM水解机理 | 第44-45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 ·水解剂的影响 | 第45页 |
| ·水解温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水解时间的影响 | 第46-47页 |
| ·聚合产物阳离子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 ·水解剂用量的影响 | 第48页 |
| ·聚合产品表征 | 第48-50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 ·热分析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