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茬口特性对黄淮海夏大豆免耕覆秸播种效果的影响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黄淮海夏大豆播种技术现状 | 第13页 |
·免耕播种技术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国外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 | 第14页 |
·国内大豆种植与保护性耕作 | 第14-16页 |
·免耕覆秸播种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第16页 |
·我国秸秆还田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19页 |
·免耕播种技术的必要性 | 第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研究安排 | 第19页 |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茬口特性 | 第21-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调研时间、地点 | 第21页 |
·麦秸长度、麦茬高度的测定方法 | 第21页 |
·土壤温度、湿度和硬度等参数的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页 |
·麦茬高度和麦秸长度 | 第22页 |
·前茬土壤物理性质 | 第22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不同清秸方式对免耕覆秸播种效果的影响 | 第24-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试验地及供试土壤 | 第24页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试验设计 | 第24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4-25页 |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免耕覆秸大豆播种与常规播种成本分析 | 第25-26页 |
·免耕覆秸大豆播种合格指数分析 | 第26页 |
·播种方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 第26-27页 |
·播种方式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不同播种方式下大豆生产效益分析 | 第28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麦茬高度对免耕覆秸播种技术应用效果的影响 | 第30-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试验地及供试土壤 | 第30页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试验设计 | 第30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0-31页 |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麦茬高度与小麦收割成本效益分析 | 第31-32页 |
·麦茬高度对播种质量的影响 | 第32页 |
·麦茬高度对夏大豆土壤性状的影响 | 第32-33页 |
·麦茬高度对夏大豆发育速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麦茬高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4-35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应用效果 | 第36-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试验地及供试土壤 | 第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试验设计 | 第36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6-37页 |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温度、湿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免耕覆秸播种不同株距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 | 第38-39页 |
·免耕覆秸与常规播种大豆生产效益分析 | 第39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39-41页 |
第六章 小麦播前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大豆生产的影响 | 第41-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试验地及供试土壤 | 第41页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2页 |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不同土壤耕作方式成本比较 | 第42-43页 |
·小麦播前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田间蛴螬调查分析 | 第43页 |
·深耕 1 年和连续旋耕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 | 第43-44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45-47页 |
·免耕覆秸播种机选型结果 | 第45页 |
·麦茬高度对免耕覆秸播种机使用效果的影响 | 第45页 |
·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湿度、温度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小麦播前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