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前言 | 第11-13页 |
|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 第13-18页 |
| 一、 临床资料 | 第13-14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13页 |
| 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3-14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治疗组 | 第14-15页 |
| 2.对照组 | 第15页 |
| 三、 统计学方法 | 第15页 |
| 四、 治疗结果 | 第15-18页 |
| 1.疗效判定标准 | 第15-16页 |
| 2.结果分析 | 第16-18页 |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第18-28页 |
| 一、 实验材料 | 第18-21页 |
| 1.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 2. 实验主要器材 | 第18-20页 |
| 3.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 二、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 1. 分组和干预 | 第21页 |
| 2. 造模 | 第21页 |
| 3. 治疗 | 第21-22页 |
| 三、 评定标准 | 第22-23页 |
| 1. 免疫荧光技术检测 | 第22页 |
| 2. western blot 检测 | 第22-23页 |
| 四、 统计学方法 | 第23页 |
| 五、 实验结果 | 第23-28页 |
| 1. 分析 MRI 检测椎间盘信号变化 | 第23-24页 |
| 2. 免疫荧光结果分析 | 第24-28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8-46页 |
| 一、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28-29页 |
| 二、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29-31页 |
| 三、 夹脊穴的相关探讨 | 第31-36页 |
| 1. 来源发展 | 第31-32页 |
| 2. 穴数和定位 | 第32-33页 |
| 3. 夹脊穴主治 | 第33-34页 |
| 4. 夹脊穴作用机制 | 第34-36页 |
| 四、 关于椎间盘退变 | 第36-38页 |
| 五、 动物模型相关探讨 | 第38-41页 |
| 1. 建立动物模型的几种方法 | 第38-39页 |
| 2. 有关压力诱导造模 | 第39-40页 |
| 3. MRI 确立造模成功与否 | 第40页 |
| 4. 本实验造模的特点 | 第40-41页 |
| 六、 BMP 家族与 BMP-2 | 第41-46页 |
| 1. 关于 BMP 家族 | 第41-42页 |
| 2.关于 BMP-2 | 第42-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6页 |
| 附录 | 第56-58页 |
| 附录一 JOA 评分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表) | 第56-57页 |
| 附录二 发表论文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