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选题依据 | 第9页 |
·经费来源 | 第9-1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本论文的工作量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泥炭古气候记录的研究现状 | 第11-30页 |
·泥炭的组成与主要沉积类型 | 第11-12页 |
·泥炭的组成 | 第11页 |
·泥炭的分类 | 第11-12页 |
·泥炭的地理分布 | 第12-19页 |
·全球泥炭的分布 | 第12-13页 |
·中国泥炭的分布 | 第13-19页 |
·泥炭沼泽发生发展的控制因素 | 第19-21页 |
·气候因素 | 第19-20页 |
·地质地貌因素 | 第20页 |
·水文因素 | 第20-21页 |
·泥炭古环境记录的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测年方法 | 第22-23页 |
·气候代用指标 | 第23-26页 |
·国内泥炭古气候记录的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0-35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0-33页 |
·若尔盖高原泥炭的分布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5-41页 |
·剖面概况与描述 | 第35-38页 |
·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粒度 | 第38-39页 |
·磁化率 | 第39页 |
·色度 | 第39页 |
·有机碳同位素 | 第39-40页 |
·烧失量 | 第40页 |
·孢粉 | 第40页 |
·TOC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红原剖面的时间标尺 | 第41-43页 |
第六章 红原剖面的古气候记录 | 第43-63页 |
·TOC | 第43-44页 |
·烧失量和碳酸盐含量 | 第44-47页 |
·色度 | 第47-51页 |
·有机碳同位素 | 第51-53页 |
·磁化率 | 第53-54页 |
·粒度 | 第54-57页 |
·孢粉 | 第57-63页 |
第七章 LGM以来若尔盖地区的古气候演化及成因机制初步分析 | 第63-71页 |
·LGM以来若尔盖地区的古气候演化特征 | 第63-64页 |
·青藏高原在LGM时期的古气候 | 第64-65页 |
·青藏高原在末次冰消期的古气候 | 第65-66页 |
·青藏高原在全新世的古气候 | 第66-71页 |
·早全新世高温 | 第66-67页 |
·气候事件 | 第67-68页 |
·全新世最适宜期 | 第68-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