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桂西—滇东南锰矿资源预测及靶区圈定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论文完成阶段及工作量 | 第14页 |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GIS锰矿资源预测的方法与技术 | 第16-23页 |
| ·GIS优势 | 第16-17页 |
| ·工作流程 | 第17-19页 |
| ·关键技术 | 第19-23页 |
| ·基于场模型的成矿信息分析 | 第19-20页 |
| ·基于栅格模型的空间形态分析 | 第20页 |
| ·组合作用域信息集成模型 | 第20-22页 |
| ·证据加权法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锰矿成矿地质背景 | 第23-39页 |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3-26页 |
| ·桂西南锰矿集中区 | 第24-25页 |
| ·滇东南锰矿集中区 | 第25-26页 |
| ·含锰地层与含锰岩系 | 第26-28页 |
| ·含锰杂色泥质岩系 | 第26-27页 |
| ·含锰硅质(硅泥灰质)岩系 | 第27-28页 |
| ·含锰碳酸盐岩系 | 第28页 |
| ·成锰期岩相古地理 | 第28-32页 |
| ·桂西晚泥盆世早期(费拉斯期)岩相古地理 | 第28-29页 |
| ·桂西晚泥盆世晚期(法门期)岩相古地理 | 第29-31页 |
| ·桂西早石炭世晚期(大塘期)岩相古地理 | 第31页 |
| ·桂西早三叠世晚期岩相古地理 | 第31页 |
| ·滇东南中三叠世拉丁尼克期岩相古地理 | 第31-32页 |
| ·成锰沉积盆地 | 第32-35页 |
| ·晚泥盆世桂南成锰沉积盆地 | 第32-33页 |
| ·早石炭世桂北成锰沉积盆地 | 第33-34页 |
| ·早三叠世桂西南成锰沉积盆地 | 第34页 |
| ·中三叠世南盘江成锰沉积盆地 | 第34-35页 |
| ·锰矿床类型 | 第35-39页 |
| 第四章 锰矿成矿信息的定量预测与远景区圈定 | 第39-68页 |
| ·锰矿多元地学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39-40页 |
| ·锰矿找矿信息提取 | 第40-44页 |
| ·控矿因素分析 | 第40-41页 |
| ·锰矿找矿预测信息数据库建立 | 第41-44页 |
| ·锰矿预测评价指标筛选 | 第44-54页 |
| ·统计单元划分 | 第44页 |
| ·地层指标评价 | 第44-48页 |
| ·晚泥盆世法门期地层沉积厚度指标评价 | 第48-51页 |
| ·锰矿预测评价指标集 | 第51-54页 |
| ·锰矿定量预测模型建立 | 第54-59页 |
| ·锰矿资源量预测模型 | 第54-57页 |
| ·锰矿成矿有利度预测模型 | 第57-59页 |
| ·预测远景区划分 | 第59-65页 |
| ·岩子脚-斗南-蒲草-太平寨Ⅰ类锰矿预测远景区 | 第62-63页 |
| ·龙邦-下雷-土湖Ⅰ类锰矿预测远景区 | 第63-64页 |
| ·把荷-那利Ⅱ类锰矿预测远景区 | 第64-65页 |
| ·足荣-龙怀-东平Ⅱ类锰矿预测远景区 | 第65页 |
| ·预测远景区制图表达 | 第65-68页 |
| 第五章 示范区找矿靶区圈定与制图 | 第68-89页 |
| ·示范区地质特征 | 第68-70页 |
| ·斗南示范区 | 第68-69页 |
| ·龙邦示范区 | 第69-70页 |
| ·示范区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 第70-72页 |
| ·原生沉积成矿条件 | 第70-71页 |
| ·次生氧化富集条件 | 第71-72页 |
| ·找矿靶区圈定方法 | 第72-77页 |
| ·找矿标志 | 第72-73页 |
| ·找矿标志图层建立 | 第73-76页 |
| ·找矿标志图层组合 | 第76-77页 |
| ·示范区找矿靶区圈定 | 第77-84页 |
| ·斗南A类找矿靶区 | 第80-81页 |
| ·龙潭B类找矿靶区 | 第81-82页 |
| ·下雷—新兴A类找矿靶区 | 第82-83页 |
| ·东平A类找矿靶区 | 第83-84页 |
| ·示范区锰矿找矿靶区制图 | 第84-8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