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 ·煤气化技术基础研究 | 第12-14页 |
| ·煤气化技术概述 | 第12页 |
| ·煤气化反应机理 | 第12-14页 |
| ·煤气化技术分类和特点 | 第14-15页 |
| ·固定床(移动床)气化技术 | 第14页 |
| ·流化床气化技术 | 第14-15页 |
| ·气流床气化技术 | 第15页 |
| ·两段气化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两段气化的思想 | 第15-16页 |
| ·国外两段气化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国内两段气化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煤气化过程的影响 | 第20-24页 |
| ·气化温度对气化过程的影响 | 第20页 |
| ·气化剂对气化过程的影响 | 第20页 |
| ·煤催化气化的研究 | 第20-21页 |
| ·碱金属催化剂对于煤气化反应的影响 | 第21-23页 |
| ·钙基催化剂对煤气化反应的影响 | 第23-24页 |
| ·固定床传热研究 | 第24-26页 |
| ·传热模型的分类 | 第24页 |
| ·传热模型的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 第3章 化学热回收两段组合式气化炉床层传热试验研究 | 第26-39页 |
| ·实验流程以及装置 | 第26-30页 |
| ·实验流程 | 第26-27页 |
| ·实验装置 | 第27-28页 |
| ·计量系统 | 第28-30页 |
| ·实验步骤 | 第30页 |
| ·柴油以及氧气标定 | 第30-33页 |
| ·柴油流量标定 | 第30-32页 |
| ·氧气流量标定 | 第32-33页 |
| ·实验分析与讨论 | 第33-37页 |
| ·空炉实验 | 第33-34页 |
| ·床层传热实验 | 第34-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4章 添加剂对于两段组合式气化工艺的影响 | 第39-57页 |
|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 ·煤样的制备和催化剂的添加 | 第39-40页 |
| ·实验条件 | 第40页 |
| ·实验步骤 | 第40-41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1-42页 |
| ·煤气热值 | 第41页 |
| ·CO_2转化率 | 第41页 |
| ·碳转化率 | 第41-42页 |
| ·钙盐和钾盐对高温煤气-煤反应的影响 | 第42-49页 |
| ·不同添加剂下的温度分布 | 第42-43页 |
| ·添加剂对二段出口气体组分和热值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二段出口有效气和热值的比较 | 第44-46页 |
| ·添加剂对CO_2平均转化率及其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添加剂对碳转化率及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47-49页 |
| ·添加剂用量对高温煤气-煤反应的影响 | 第49-55页 |
| ·不同添加剂用量下的温度分布 | 第49-50页 |
| ·添加剂用量对二段出口气体组分和热值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添加剂用量对二段出口有效气和热值的影响 | 第51-53页 |
| ·添加剂用量对CO_2平均转化率及其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添加剂用量对碳转化率及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5章 二段固定床对一段高温气体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57-68页 |
| ·计算对象和网格划分 | 第57-59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9-62页 |
| ·控制方程 | 第59页 |
| ·湍流方程 | 第59页 |
| ·离散相方程 | 第59-60页 |
| ·能量方程 | 第60页 |
| ·非预混燃烧模型 | 第60-61页 |
| ·固定床层区 | 第61-62页 |
| ·边界条件和计算方法 | 第62页 |
| ·模拟结果和讨论 | 第62-67页 |
| ·模型的验证 | 第62-63页 |
| ·压力分布 | 第63-64页 |
| ·流场分析 | 第64-65页 |
| ·温度分布 | 第65-66页 |
| ·组分分布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