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及所产细菌素特性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1 前言第12-21页
   ·乳酸菌第12-13页
   ·细菌素第13-14页
   ·乳酸菌产生的细菌素的分类第14-15页
   ·细菌素的作用模式第15-16页
   ·乳酸菌素的应用第16-18页
     ·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第16页
     ·细菌素在乳制品中的应用第16页
     ·细菌素在果蔬制品及啤酒第16-17页
     ·乳酸菌细菌素在饲料行业的应用第17页
     ·乳酸菌素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第17-18页
   ·各种因素对细菌素活性的影响第18-20页
     ·培养基对乳素菌素的影响第18-19页
     ·温度对细菌素的影响第19页
     ·pH与乳酸菌素抑菌活性之间的关系第19页
     ·抑菌活性检测对乳酸菌素的影响第19-20页
   ·本实验的目的意义第20-2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1-34页
   ·实验材料第21-24页
     ·各种生化试剂第21页
     ·菌株第21-22页
     ·培养基第22-24页
   ·实验方法第24-34页
     ·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第24-25页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第24页
       ·抑菌物质的检测第24-25页
       ·酸排除实验第25页
       ·过氧化氢排除实验第25页
       ·蛋白类抑菌物质的确定第25页
     ·产细菌素菌株的鉴定第25-28页
       ·乳酸菌的形态学鉴定第25页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第25-26页
       ·遗传学鉴定第26-28页
     ·细菌素的生物学特性第28-29页
       ·细菌素的酸碱耐受性第28页
       ·细菌素的耐热性第28页
       ·细菌素对一些化学试剂的稳定性第28页
       ·细菌素的抑菌谱第28-29页
     ·培养条件的优化第29-30页
       ·不同培养基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第29页
       ·不同培养温度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第29页
       ·不同培养时间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第29页
       ·不同初始pH值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第29页
       ·不同接种量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第29-30页
       ·不同装液量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第30页
     ·培养基的优化第30页
       ·碳源优化第30页
       ·氮源优化第30页
       ·生长因子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第30页
       ·刺激因子对产细菌素的影响第30页
       ·正交试验确定的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合第30页
     ·细菌素的粗提与分子量的测定第30-32页
       ·硫酸铵沉淀细菌素第30-31页
       ·细菌素分子量的测定第31-32页
     ·质粒消除实验第32-34页
       ·乳酸菌质粒提取方法第32-33页
       ·乳酸菌质粒电泳分析第33页
       ·植物乳杆菌的质粒消除第33-3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4-53页
   ·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第34-38页
     ·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第34页
     ·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第34页
     ·酸排除实验第34-35页
     ·过氧化氢排除实验第35页
     ·蛋白类抑菌物质的确定第35-36页
     ·形态学特征第36页
     ·生理生化反应结果第36页
     ·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第36-38页
   ·细菌素的生物学特性第38-42页
     ·细菌素的酸碱耐受性第38页
     ·细菌素的耐热性第38-39页
     ·细菌素对一些化学试剂的稳定性第39-40页
     ·细菌素的抑菌谱第40-42页
   ·培养条件的优化第42-45页
     ·不同培养基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第42页
     ·不同培养温度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第42-43页
     ·不同培养时间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第43-44页
     ·不同初始pH值对细菌素的影响第44页
     ·不同接种量对产细菌素的影响第44-45页
     ·不同装液量对产细菌素的影响第45页
   ·培养基的优化第45-49页
     ·碳源优化第45-46页
     ·氮源优化第46-47页
     ·生长因子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第47页
     ·刺激因子对产细菌素的影响第47-48页
     ·正交试验确定的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合第48-49页
   ·细菌素的粗提和分子量的测定第49-50页
     ·硫酸铵沉淀第49页
     ·细菌素分子量的测定第49-50页
   ·植物乳杆菌P72的质粒消除第50-53页
     ·乳酸菌天然质粒的提取第50-51页
     ·质粒消除结果第51-53页
4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泰安地区鸡源大肠杆菌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下一篇:超临界CO2萃取灵芝孢子油的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