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第11-12页 |
|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 2 水体镉污染概述 | 第12-16页 |
| ·水体镉污染现状 | 第12页 |
| ·水体镉污染的来源 | 第12-13页 |
| ·水体镉污染的危害 | 第13-14页 |
| ·水体镉污染处理技术 | 第14-16页 |
| ·植物修复技术 | 第14页 |
| ·生物去除技术 | 第14页 |
|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 第14-16页 |
| 3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概述 | 第16-20页 |
|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定义 | 第16页 |
|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分类 | 第16页 |
|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特点 | 第16-17页 |
|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危害 | 第17-18页 |
| ·突发性水体镉污染应急处理技术 | 第18-20页 |
| ·吸附法 | 第18-19页 |
| ·化学沉淀法 | 第19-20页 |
| 4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主要内容 | 第21页 |
| 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室内模拟实验 | 第21-22页 |
| ·实际工程验证 | 第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强化混凝技术条件研究及其效果验证 | 第23-38页 |
| 1 实验器材及试剂 | 第23-24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3-24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 ·单因素实验 | 第24-25页 |
| ·最佳pH范围的筛选 | 第24页 |
| ·最佳投药量范围的筛选 | 第24-25页 |
| ·正交实验 | 第25-26页 |
| ·氢氧化物沉淀法与混凝联用技术除镉效果验证实验 | 第26-27页 |
| ·烧杯混凝沉淀验证实验 | 第26页 |
| ·有机玻璃柱混凝沉淀验证实验 | 第26-27页 |
| ·分析方法 | 第27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6页 |
|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27-29页 |
| ·最佳pH范围的确定 | 第27-28页 |
| ·最佳投药量范围的确定 | 第28-29页 |
| ·正交实验结果 | 第29页 |
| ·氢氧化物沉淀法与混凝联用技术除镉效果验证实验结果 | 第29-36页 |
| ·烧杯混凝沉淀验证实验结果 | 第29-32页 |
| ·有机玻璃柱混凝沉淀验证实验结果 | 第32-36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龙江河突发性镉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置 | 第38-52页 |
| 1 龙江河突发性镉污染事件概况 | 第38-40页 |
| ·流域概况 | 第38页 |
| ·事件过程 | 第38-39页 |
| ·污染源识别与控制 | 第39-40页 |
| 2 龙江河突发性镉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 | 第40-51页 |
| ·应急决策 | 第40页 |
| ·应急目标 | 第40页 |
| ·应急总体方案 | 第40-46页 |
| ·总体思路 | 第40-41页 |
| ·监测方案 | 第41-44页 |
| ·污染物削减措施 | 第44-46页 |
| ·污染物削减工程的实施及其效果 | 第46-50页 |
| ·原理概述 | 第46页 |
| ·工程实施 | 第46-50页 |
| ·实施效果 | 第50页 |
| ·工程削减除镉措施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页 |
| 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含镉絮体稳定性实验研究 | 第52-64页 |
| 1 实验器材及试剂 | 第52-53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2页 |
|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 ·PAC混凝沉淀实验生成含镉絮体的稳定性实验 | 第53页 |
| ·相同模拟河床类型下的镉溶出实验 | 第53页 |
| ·相同模拟河床类型下的模拟洪水实验 | 第53页 |
| ·不同模拟河床类型下的镉溶出实验 | 第53页 |
| ·不同模拟河床类型下的模拟洪水实验 | 第53页 |
| ·龙江河镉污染应急处置产生含镉絮体的稳定性实验 | 第53-54页 |
| ·不同搅速对絮体稳定性的影响实验 | 第53-54页 |
| ·扰动条件下不同pH对絮体稳定性的影响实验 | 第54页 |
| ·含镉絮体在模拟水环境中的稳定性实验 | 第54页 |
| ·分析方法 | 第54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 ·PAC混凝沉淀实验生成含镉絮体的稳定性实验结果 | 第54-59页 |
| ·相同模拟河床类型下的镉溶出实验结果 | 第54-55页 |
| ·相同模拟河床类型下的模拟洪水实验结果 | 第55-57页 |
| ·不同模拟河床类型下的镉溶出实验结果 | 第57-58页 |
| ·不同模拟河床类型下的模拟洪水实验结果 | 第58-59页 |
| ·龙江河镉污染应急处置产生含镉絮体的稳定性实验结果 | 第59-63页 |
| ·不同搅速对絮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扰动条件下不同pH对絮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含镉絮体在模拟水环境中的稳定性 | 第61-63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含镉沉积物迁移规律初探 | 第64-79页 |
| 1 监测方案 | 第64-66页 |
| ·概述 | 第64-65页 |
| ·监测断面及监测项目 | 第65页 |
| ·监测分析方法 | 第65-6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8页 |
| ·水质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66-67页 |
| ·悬浮泥沙及含镉沉积物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67-73页 |
| ·底泥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73-78页 |
| ·底泥分布特征 | 第73-74页 |
| ·底泥镉含量变化特征 | 第74-77页 |
| ·柳州水厂污泥镉含量变化特征 | 第77-78页 |
| 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2页 |
| 1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 2 创新点 | 第80页 |
| 3 展望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