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救助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 1 选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2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有助于指导和加强社会救助事业的实践与发展 | 第11页 |
| ·有助于关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的需要 | 第11-12页 |
| ·有助于完善和规范各项救助管理 | 第12页 |
| ·有助于促进落实生存权对国家和政府要求 | 第12-13页 |
| ·有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 | 第13页 |
| 3 关于中国社会救助思想的文献回顾 | 第13-17页 |
|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救助思想的研究 | 第13-14页 |
| ·对中国传统救助思想的研究 | 第14页 |
| ·对西方救助思想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救助思想的研究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 1 救助的词义 | 第17-18页 |
| 2 救助的主体和客体 | 第18-19页 |
| 3 我国的社会救助思想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救助理论的渊源 | 第21-28页 |
| 1 发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救助思想 | 第21-23页 |
|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救助思想 | 第21-23页 |
| ·列宁的社会救助思想 | 第23页 |
| 2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救助思想 | 第23-25页 |
| 3 借鉴国外社会救助思想的文明成果 | 第25-28页 |
| ·完备的社会救助法制体系 | 第25-26页 |
| ·平等的救助思想 | 第26页 |
| ·旨在脱贫的救助思想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我国社会救助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28-34页 |
| 1 初步萌芽(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 | 第28-30页 |
| 2 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 | 第30-32页 |
| 3 拓展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 第32-34页 |
| 第五章 我国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34-39页 |
| 1 区别于中国传统社会救助 | 第34-36页 |
| ·强调国家的责任 | 第34页 |
| ·救济对象的包容性 | 第34-35页 |
| ·积极自救的理念 | 第35-36页 |
| 2 区别于西方的社会救助 | 第36-39页 |
| ·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 | 第36页 |
| ·缩小贫富差距的手段 | 第36-37页 |
| ·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 | 第37-39页 |
| 第六章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 1 法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 第39-40页 |
| 2 城乡差异的壁垒有待打破 | 第40页 |
| 3 相关政策配套衔接有待完善 | 第40-42页 |
| 第七章 我国社会救助思想的未来发展 | 第42-44页 |
| 1 关切社会公平正义 | 第42-43页 |
| 2 缓和人民内部矛盾 | 第43页 |
| 3 关注社会整体进步 | 第43-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