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新媒体时代下政府网络舆情管理问题探讨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绪论第10-16页
   ·研究背景第10页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研究目的第10-11页
     ·理论意义第11页
     ·现实意义第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国内研究第11-13页
     ·国外研究第13页
   ·研究方法第13-14页
     ·文献研究法第13-14页
     ·案例分析法第14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14-16页
2 相关理论概述第16-28页
   ·新媒体的涵义第16页
   ·网络舆情第16-19页
     ·舆情的涵义第16-17页
     ·网络舆情的涵义第17页
     ·网络舆情的特点第17-19页
   ·政府管理的相关理论第19-23页
     ·政府网络公关理论第19-20页
     ·政府能力理论第20-22页
     ·重塑政府理论第22-23页
   ·政府管理与网络舆情的关系第23-24页
     ·政府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适当的干预与管理第23-24页
     ·良好的网络舆情反过来有助于促进政府提升执政能力第24页
   ·政府加强对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意义第24-28页
     ·推进政府与民众的直接交流第24-25页
     ·提高政府决策水平第25页
     ·加强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效力第25-26页
     ·调节社会关系,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第26-28页
3 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及政府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第28-36页
   ·我国网络舆情自身的发展第28-30页
     ·第一阶段网络舆情初步发展第28页
     ·第二阶段网络舆情快速发展第28-29页
     ·第三阶段网络舆情持续发展第29页
     ·第四阶段网络舆情理性、积极因素增加第29-30页
   ·我国政府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第30-36页
     ·我国政府对网络舆情管理的发展历程第30-31页
     ·我国政府管理网络舆情取得的成绩第31-36页
4 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36-46页
   ·存在的问题第36-41页
     ·从思想上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不够第36-37页
     ·信息公开的滞后第37-38页
     ·调节手段相对单一和刚性第38-39页
     ·网络舆情的沟通应对机制不健全第39-41页
   ·产生问题的原因第41-46页
     ·受官本位文化的影响第41-42页
     ·政府对信息的垄断权被打破第42-43页
     ·对利益诉求处置方式失当第43-44页
     ·对突发事件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第44页
     ·相关法律的不健全第44-46页
5 国外政府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经验第46-52页
   ·德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第46-47页
     ·立法第46页
     ·信息公开第46-47页
     ·严格执法第47页
   ·韩国——网络实名制第47-49页
     ·网络实名制实施背景第48页
     ·网络实名制推进进程第48-49页
     ·反应及影响第49页
     ·网络自律第49页
   ·启示第49-52页
6 我国政府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措施第52-58页
   ·转变观念,视正面的网络舆情为政府与公民沟通的有效途径第52-53页
   ·加强政府的引导工作第53-55页
     ·建立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第53页
     ·重视政府网站的建设第53-54页
     ·增强政府的议程设置能力第54页
     ·发挥网络“意见领袖”作用第54-55页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第55-56页
     ·建立网络舆情的收集、监测机制第55页
     ·加强网络舆情的研判能力第55页
     ·完善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第55-56页
     ·提高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理机制第56页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第56-57页
   ·增强互联网行业与网络使用者的自律意识第57-58页
7 展望第58-60页
致谢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基层政府公信力提升探析
下一篇:古交市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