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Summary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 ·国内外核果类果实采后病害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采后常见病害及病原菌的种类 | 第9-10页 |
| ·侵染规律和致病性研究 | 第10页 |
| ·核果类果实采后病害防控措施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低温贮藏 | 第11页 |
| ·热处理 | 第11页 |
| ·变温处理 | 第11-12页 |
| ·气调贮藏 | 第12页 |
| ·减压贮藏 | 第12页 |
| ·辐射处理 | 第12-13页 |
| ·化学保鲜 | 第13页 |
| ·生物防治 | 第13页 |
| ·拮抗菌在采后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 ·拮抗菌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15-19页 |
| ·分泌抑菌物质 | 第15-16页 |
| ·竞争作用 | 第16-17页 |
| ·重寄生作用 | 第17-18页 |
| ·诱导寄主抗性 | 第18-19页 |
| ·拮抗菌与其它因子的结合使用 | 第19-21页 |
| ·混合菌株的使用 | 第19页 |
| ·拮抗菌与杀菌剂的结合使用 | 第19-20页 |
| ·加钙处理 | 第20页 |
| ·涂蜡处理与其它措施 | 第20-21页 |
| ·采前处理 | 第2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核果类果实采后主要病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第22-28页 |
| 摘要 | 第2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 ·标本采集 | 第22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22页 |
| ·采后主要病害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2-23页 |
| ·采后主要病害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23页 |
| ·采后病害病原菌的鉴定 | 第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 ·采后病害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3-24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24页 |
| ·病原菌鉴定 | 第24-26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采后病害病原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第28-39页 |
| 摘要 | 第28-2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 ·供试病原菌 | 第29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29页 |
| ·拮抗菌的分离 | 第29-30页 |
| ·病原拮抗菌的筛选 | 第30页 |
| ·病原拮抗菌的鉴定 | 第30-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 ·拮抗菌的分离 | 第32-33页 |
| ·采后病害病原拮抗菌的筛选 | 第33-35页 |
| ·拮抗菌的鉴定 | 第35-37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拮抗菌的抑菌效果测定及其作用研究 | 第39-54页 |
| 摘要 | 第39-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 ·病原菌培养和孢子悬浮液制备 | 第40页 |
| ·拮抗菌及其培养 | 第40页 |
| ·制备拮抗菌的发酵液 | 第40页 |
| ·配制拮抗菌菌悬液 | 第40页 |
| ·配制拮抗菌的发酵滤液 | 第40页 |
| ·预处理水果 | 第40页 |
| ·拮抗菌 JK-14、JK-11 的抑菌效果测定 | 第40-41页 |
| ·拮抗菌发酵液、菌悬液及发酵滤液对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比较 | 第40-41页 |
| ·不同浓度拮抗菌液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第41页 |
| ·不同发酵时间拮抗菌对病原菌的抑菌测定 | 第41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41-43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 第41-42页 |
| ·过氧化物酶(POD)的测定 | 第42页 |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3页 |
| ·拮抗菌发酵液、菌悬液及发酵滤液对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比较 | 第43-44页 |
| ·拮抗菌不同浓度对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测定 | 第44-47页 |
| ·拮抗菌不同发酵时间对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测定 | 第47-50页 |
| ·拮抗菌对桃、杏采后 SOD 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拮抗菌对桃、杏采后 POD 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拮抗菌对桃、杏采后 MDA 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JK-14、J-11 以及与果蜡结合使用对果实品质的测定 | 第54-60页 |
| 摘要 | 第5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 ·桃整果自然腐烂抑制率测定 | 第54-55页 |
| ·失重率测定 | 第55页 |
| ·硬度测定 | 第55页 |
| ·可溶性固性物含量测定 | 第55页 |
| ·对果肉细胞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55页 |
| ·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 第55-56页 |
| ·Vc 含量测定 | 第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 ·不同处理对桃整果自然腐烂抑制率的测定 | 第56-57页 |
| ·不同处理对桃果失重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 ·不同处理下对桃果其它品质的影响 | 第58-59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9-60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60-62页 |
| ·主要结论 | 第60页 |
| ·创新点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
| 导师简介 | 第76-77页 |